□本报见习记者 张露曦 整理
作为一名在科技创新领域工作了10余年的政协委员,我的提案始终聚焦两个关键词:人才、科技。
还记得2018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我遗憾地看着身边的同事、朋友一个个提着行李箱离开遂宁——其中很多人是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引进的人才。他们在工作期间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不少人也获得了专利成果,却很难扎根留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居区、射洪市的130余家企业,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约600人次。通过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民营企业对员工职称不够重视,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实际技能。而职称评聘与人才发展、享受待遇等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对工作单位、地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畅通更多技术人才的发展之路,我开始连续多年提交关于优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提案。
2021年,我提交了《关于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扶持力度,为升腾“成渝之星”提供第一资源的建议》,大力呼吁拓宽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渠道。2024年,我又提交了《关于建立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遂宁市民营企业优秀青年技术人才职称绿色通道评审办法,将工作业绩、能力、贡献作为评判条件,让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不再受学历、资历等方面限制。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我的提案进行了认真办理和回复。2024年7月,《优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服务若干措施》印发,其中采纳了不少我的意见建议。政策落地当年,全市民营企业职称评审通过率大大提高。
最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又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这让我激动不已。我马上向15家企业讲述了征求意见稿的要点和最新的人才政策,希望他们对照最新政策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不断增强技术人才对遂宁未来发展的信心。
如果说促进职称改革是“栽梧桐”,那么推动科技创新就是“引凤凰”。
2015年,我创办了一家专门做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公司。所谓技术转移,分为科研咨询和成果转化,主要工作是将企业的研发需求、生产能力和研发团队研发能力对接起来。
在我看来,技术转移也是一种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十分重要。在政策引导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让更多企业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生产,加快整个产业的迭代升级,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成长。
为此,我在2024年初提出《关于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希望通过务实举措,推动技术转移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2024年9月,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遂宁市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将技术转移纳入政策奖励范畴。目前,该项政策已正式实施。
今年遂宁市两会期间,我又提交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人才链高效衔接有效融合的建议》,该提案目前正在积极办理落实之中。
入选“天府青城计划”、获评“四川企业技术创新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让我更加坚定了立足岗位勤勉履职的信心决心。我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关注人才和科技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产业转型升级、遂宁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