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文/图
5月17日,“益路有爱”成都市困境儿童(听障)“支持与陪伴”主题系列助残活动在成都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举行。13名听障儿童、12名听障家庭正常儿童和家长们坐在一起,学习亲子互动手语,还有四川大学恒沙手语协会的志愿者们提供个性化学业辅导。
家庭赋能手语文化课堂。
活动分别针对听障儿童和听障家庭正常儿童设置了不同的辅导课程。
在家庭赋能手语文化课堂上,正常儿童在手语专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手语沟通技巧,并让听障家长与正常孩子通过角色互换演练,掌握友好互助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90%的儿童在互动课堂中表现出显著参与热情,手语亲子沟通让80%正常儿童掌握了10个以上生活场景手语词汇。这对他们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成都市聋人协会主席罗小玮说。
高校志愿者团队为听障家庭的正常儿童设计了“和AI做朋友——聪明使用小助手”等趣味课程,通过智能语音助手、AI搜索工具等生活化载体,点燃他们对AI科技的认知与热情。随后采用“2对1”陪伴式辅导,并建立线上辅导模式,四川大学法学院大一新生刘靖瑜和一位初三学生“结对”,“这位小朋友的父亲是聋哑人,我之前每周通过线上辅导一次,今天有机会线下沟通,感觉到她的进步很大。”刘靖瑜说。
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对听障家庭正常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针对听障儿童,活动创新设计手语故事、非语言协作游戏、非遗创作实践三大模块。手语故事以《屈原投江》《龙舟竞渡》等端午传说为教学蓝本,通过图文分解“划桨”“采艾”“包粽”等民俗场景动作,结合分组角色演练、志愿者协同复现,使13名听障儿童掌握粽子、艾草和龙舟等10个端午题材手语。在“你画我猜”协作关卡中,创设角色扮演、肢体协同等互动场景,相比正常生活环境,听障儿童主动表达频次有提升。
大学生志愿者给听障家庭正常儿童演示AI工具。
罗小玮告诉记者,活动自3月启动以来,志愿者团队累计开展线下线上辅导100余小时,服务满意度达97%,不光帮孩子提高成绩,更通过关爱助残行动改善听障家庭互动模式。“每个孩子都像星星一样闪亮,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他们的光芒。”四川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四川大学恒沙手语协会副会长代西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