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
这张“国家名片” 充满“四川智慧”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 中核集团供图
“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
●每年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7000多万棵
5月14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
记者在福建福清核电基地看到,银灰色的核电机组巍然矗立在海岸线上,其中5、6号机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格外醒目——2015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已成为全球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回首来时路,让人不禁好奇:这条“核动力巨龙”是如何诞生并成长壮大的?
艰难孕育
“四川造”177堆芯出炉
仔细观察这条“核动力巨龙”,它身上的心脏、肺以及骨骼、血管、神经等有着浓浓的四川印记。其中,“心脏”堆芯采用由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177堆芯布置”。
何为“177堆芯布置”?所谓堆芯布置,是指在核反应堆中,将不同富集度的燃料元件、可燃毒物和控制棒布置在不同位置,从而优化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比如,法国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填了157根燃料组件,称为“157堆芯”。“177堆芯布置”,正是“华龙一号”的技术起源。
1996年,该院时任副院长张森如召集10多名年轻技术骨干对中国自主的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开展封闭式研讨。“不想被淘汰,就得向这个目标发起挑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说,这次讨论决定了中国核电自主化的技术方向,为“华龙一号”埋下希望的“种子”。
对于堆芯布置到底该放多少组燃料,在经过一系列讨论、计算、验证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最终确定“177堆芯”设计、更大尺寸的压力容器等重要技术参数,并形成技术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外通用的157根燃料组件基础上,每个象限增加5根燃料组件,形成“177堆芯”的创新设计。这一创新使得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将核电厂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同时降低了单个组件的发热功率,也就更安全。“华龙一号”雏形自此诞生。
呱呱坠地
全球首堆发出第一度电
2009年,该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后来,在中核集团努力下,以福清核电5、6号机组为依托的项目建设获批。
为达到全球最高安全要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开创性地提出“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也就是在正常供电情况下,是能动的,设备会按照设置功能去执行相关操作。”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项目副总设计师张晓华解释,但当全厂断电时,系统就靠自然循环力量来为堆芯降温,这就是非能动。
当时,国内关于非能动系统的设计完全没有参考,国外又进行技术封锁。张晓华介绍,团队独自摸索,在两年内成功研发出了非能动安全系统。
2020年11月27日凌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发出第一度电,这是中国核电迈出“由大到强”的重要一步。
优化升级
今年首台机组投入商运
今年1月1日0时17分,中核集团福建漳州核电项目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一次,“华龙一号”有了全新名字——“华龙一号”批量化工程。
“核电始终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批量化项目总设计师崔怀明说,更名并批量化建设,既保证了产品的顶层一致性,有利于携手“走出去”,又能展开良性竞争,促进大家的积极性。“批量化工程进一步进行设计优化和改进,包括反应堆功率提升、燃料管理策略改进等重要方面。”
2018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华龙一号”批量化设计方案全面完成,并于2019年开工建设。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核电竞争愈发激烈,崔怀明仍对“华龙一号”批量化工程充满信心。“经济性、安全性的提升,都是‘走出去’的优势。比如,批量化工程反应堆功率提升了4.4%。”崔怀明说,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天的上网电价收入接近1000万元,这个看似小小的提升能让每台机组每天增加40余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