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6万年前的生活印记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在文博会上“吸睛”
封面新闻  6小时前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5月25日,由中宣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如火如荼开展。四川馆主展馆内,资阳濛溪河遗址“实力出圈”,成为众多参观者目光的焦点。

  

  展览现场。(资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深圳文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走进资阳濛溪河遗址展示区,“我是花椒树,六万岁,来自濛溪河”的趣味标语引人注目。在绿色花椒树装饰的映衬下,玻璃展柜内陈列着9件来自濛溪河遗址的出土文物,带划痕的橡果、刮削器、刻划痕石块、木器、核桃、花椒、接骨草等,静静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这些文物仿佛是时光的钥匙,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长河,近距离感受远古人类的生活印记,引得参观嘉宾纷纷称赞。

  另一款安岳紫竹观音石窟主题冰箱贴同样在展会上备受青睐。其样本几乎被参会客商抢购一空。冰箱贴均由C空间团队利用自采的高精度数字模型等比例还原制成,完整重现了摩崖石刻精美典雅的神韵,让艺术瑰宝以小巧精致的形态走进大众视野。

  资阳濛溪河遗址为何能在国际性展会上占据一席之地,且影响力持续攀升?答案背后是其无可比拟的学术与文化价值。4月24日,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特殊的埋藏环境和重要的遗迹价值备受考古界关注。

  2021年9月,沱江支流濛溪河畔的一场洪水,让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和雁江区交界处的五一水库河床惊现乌木与动物化石。

  据了解,资阳濛溪河遗址是继“资阳人”遗址、“鲤鱼桥”遗址后,资阳市域内发现的第三处重要古人类遗址。濛溪河遗址群距今10万—5万年,发现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动植物遗存,是旧石器时代“百科全书”式的重大发现。它填补了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阶段的多项空白,完整展现东亚早期现代人资源利用、生存行为和认知表达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是对东亚现代人类起源演化研究的系统性重大突破,为东亚甚至全球早期现代人类演化研究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甚至部分唯一性的系统新材料。

  资阳元素在文博会上的“出圈”,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精彩亮相,更是资阳文化传承保护实力不断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资阳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在文化保护领域频频发力,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濛溪河遗址考古挖掘持续推进的同时,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作为创新成果,深度融合数字科技与文物保护,将1000余处摩崖造像的千年风华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远古遗址的保护性挖掘,到数字科技的创新性应用,资阳正以别具一格的“资”态,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潮”起来,不断推动资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