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增加值跃上1.18万亿新高地 成都加速“跑”进第三季度 | 成都发展
封面新闻  5小时前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7月2日起,成都至北京、上海的动卧列车开行,夕发朝至。京津冀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空距离压缩至“一宿可达”,大幅缩短商务通勤时间,促进产业链织网,人才流动与文旅互通。

  正如疾驰的高铁列车,成都的经济“马力”也在持续加劲。扩产能、拓市场、稳增长,进入第三季度,成都拼经济加速跑,势头正健。

  

  成都民企会客厅 图据成都发改委

  十年蝶变

  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跃上1.18万亿新高地

  民营企业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源泉。成都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左右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科技创新、9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成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7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获悉,2024年,成都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8万亿元,占GDP比重50.3%,同比去年增长5.8%,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今年一季度,成都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2%,占GDP比重51.2%,环比提高0.9个百分点。

  沃飞长空研发基地内,倾转旋翼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AE200验证机完成全国首飞;川开电气、通威2家民营企业项目入选首批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微网优联等4家民营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这些突破印证着成都民企创新能级的跃升。

  在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上,成都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开展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等“五大重点攻坚任务”,构建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开发区+N个市级产业园区”的园区体系。完善“链长+专班”工作机制,明确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重点和路径。2024年,成都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限上民营企业批发零售额、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收分别增长4.0%、15.9%、9.7%,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1个千亿级产业链和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无需提交材料,不用跑腿申请,资金直接到账。”近日,在新都区,四川泛华航空仪表电器有限公司惊喜地收到了一笔30万元的款项,备注为“创新能力提升奖补资金”。企业负责人说,“这次‘及时雨’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都‘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暖意。”今年5月以来,为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都市合力攻坚,推进一个方案、改革两类政策、制订三张清单、建立四项机制,其中,把惠企惠民“免申即享”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成都计划,逐步提高政策“免申即享”比例。

  针对政策资金“审核慢”“兑现慢”等问题,“免申即享”事项不需要申报,制定实施部门依据相关细则,通过数据共享、协同审核自动验证信息,直接生成符合条件的支持对象名单,主动兑现到账。这些暖心场景,正是成都市全面推进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改革的生动写照。

  

  7月3日早上6点47分,经过11小时19分的运行,D966次列车准点抵达北京丰台。

  挑起经济大梁

  9条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都市圈工业加速发展

  7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同城化办获悉,2025年1—5月,成都都市圈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数据显示,成都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7.3%,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4.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7.7%,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走进位于成都市金堂经开区的纳拓新材料锂电涂碳铝箔西南生产基地,涂布机正在高速运转。“一期所有产线都已满负荷生产。”四川纳拓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巍介绍,开年至今订单爆满,为提升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的二期建设将于下半年启动,预计年产值有望冲击10亿元大关。

  位于德阳广汉市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机械臂挥舞间,每5.7分钟就有一台商用车下线。“今年从首车下线到实现第10000辆整车下线,仅用时148天。”公司负责人说,产量较去年同期实现超80%的显著跃升,单日最高下线纪录突破百辆。

  金堂锂电和一汽解放商用车同属成都都市圈重点发展的9条重点产业链。目前9条产业链产值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拉动成都都市圈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今年,成都都市圈布局76个重点产业项目,而涉及9条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51个。其中,通威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生产研发基地、菲斯特激光显示光学屏创新产业基地、奋安铝业西南建设基地等多个项目将在今年实现竣工,为成都都市圈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再添动力。

  今年,成都都市圈重点推出了16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1.7亿元。截至5月底,已完成超56%年度投资计划。

  

  园区助企服务中心让企业办事更方便 图据成都发改委

  演艺经济新动能

  成都演艺市场带动综合消费超25亿元

  暑期已至,一场接一场演唱会陆续官宣定档。许嵩2025「呼吸之野」巡回演唱会成都站定档7月5日;新蜂音乐节-成都站定档7月5日至6日;郁可唯“我怪”2025巡回演唱会-成都站定档7月12日;2025仙人掌音乐节定档7月26日;2025陈慧娴40周年“Fabulous 40" 巡回演唱会-成都站定档8月2日。

  密集呈现的高品质国际性活动和“演艺演出”如同针线般,串联起城市、市民和游客,共同织就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今年1至5月,成都开展音乐演出2100余场,票房收入4.74亿元,开展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43场,票房约3.2亿元。不仅如此,演艺市场持续火热,带动餐饮、住宿、商圈等综合消费超25亿元。

  “演艺市场”数据亮眼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持续的优化。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实施演艺赛事活动激励,演艺主办单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激励。省级政策与《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金牛区、龙泉驿区等区级演艺政策进一步形成省市区三级政策联动效应,对在蓉举办演出活动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发力推动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举办了2025成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话活动、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川籍音乐人“回乡”座谈等行业交流活动,吸引众多演艺头部企业或人才汇聚成都,促成了韩红、新白娘子传奇、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等重点演出在蓉落地举办。

  多玩一天,多吃一顿,多住一晚,成了广大赛事演出经济消费者的常态化选择。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也从文化消费载体,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型引擎。受益于线下演出的黄金发展周期和文旅融合政策的持续推进,成都文旅市场将更趋精品化、多元化发展,市场消费结构也会产生文旅产业乘数效应。以文带旅,以旅促文,供需两旺,将推动文旅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