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林凌 顺庆融媒 黎涛
池中,鱼儿欢快游弋;水上,蔬菜青翠碧绿。7月3日,走进位于南充市顺庆区搬罾街道的渔耕源农场,农场业主董文斌介绍起他的得意之作:鱼菜共生智能温室。
1.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24个鱼池与132个蔬菜槽通过管网相连。驻足一个鱼池前,董文斌介绍:“通过循环系统将鱼的粪便和饵料残渣转变为植物可吸收的营养物质流进菜池。菜池中的蔬菜吸收了养分,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这样就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为何做“鱼菜共生”,董文斌坦言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共生,鱼菜共生减少农业生产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降低污染风险,实现变废为宝、高效利用、节本增效。二是都市农业发展前景。顺庆区提出“都市农业、锦绣满园”发展定位,董文斌看好农旅融合这条路。
渔耕源农场建设过程中,董文斌收到多重“礼包”: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送来项目指南,工商联牵线银行提供扶持贷款,统战部协调的团队带来智慧农业方案。目前,渔耕源已成为川东北规模最大鱼菜共生农场。“有葡萄、李子等10余种水果,生菜、茄子等20余种水上蔬菜,鲫鱼、裸斑等10余种淡水鱼,一年四季有果摘、有菜采、有鱼吃。”董文斌介绍,目前农场年产成品鱼约30吨、绿色蔬菜40余吨,年产值达200多万元,通过“固定岗+季节工”模式,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
如今,渔耕源农场挂上“农耕文化传习基地”的牌子。每到周末,亲子研学团络绎不绝。“仅去年就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农旅收入占我们总营收的近七成。”董文斌有了更大计划:推广鱼菜主题餐厅和农耕文化活动,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永恒的新生产业。”
做活现代农业,顺庆不只有渔耕源农场。当地正集中力量建设“田园西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产业中线—优质粮油示范带”“沿江东线—特色产业示范带”等3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顺庆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推动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涌现果海酒村、七坪寨等农旅融合示范典型,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规模常年超1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