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的精度,丈量的是青神对卓越的追求;云平台上跳动的数据,编织的是产业协同的未来图景。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抢进度,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正以实干实绩拼发展,突围“智改数转”,诠释“眉山智造”,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重创新开拓市场
奋力生产冲刺目标任务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位于青神经开区的四川正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科技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突出重围。近日,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全力赶制某企业定制的包装制品,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今年的订单比较稳定。因为有很多新产品的开发,预计产量能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30%。”四川正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正阳介绍道。
据了解,四川正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包装材料及制品生产销售、工艺美术品等为一体的制造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该公司深知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我们现在可以做出550毫米宽度的产品。产品种类也更丰富。”余正阳表示,近年来,公司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生产线改造升级,推进产品创新,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如今,该公司的产品矩阵不断拓展,不仅涵盖了各类酒类包装,还成功进军化妆品包装、电子产品包装、3C类产品包装等领域,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聚英才提升产品力
为“眉山智造”赢得国际声誉
在青神经开区,青城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自鹏正专注校准一台MDK(H)8511木工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近日,MDK(H)8511系列设备与MDK224B型数控双端铣榫机,双双斩获2024年度四川省“省内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认证。这一省级荣誉是眉山市“制造强市”战略下,“智改数转”突围战的生动缩影,标志着眉山市在传统产业升级中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青城机械装配车间,MDK224B数控双端铣榫机正演绎传统榫卯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眉山市“制造强市”战略支持下,这台设备攻克了复杂榫型加工难题,实现一键切换程序,并畅销印度、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而张自鹏团队研发的MDK(H)8511木工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更将精度误差从国家标准0.2毫米提升至0.1毫米,填补国内高端木工装备空白,获2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
2024年,在眉山市创新生态的驱动下,青城机械生产效率提升了30%,研发效率提升了60%,多款高端产品,如100米高速八轴四面刨生产线和AI视觉扫描实木设备,打入欧洲高端市场,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高端产品销售激增了200%,为“眉山智造”赢得国际声誉。
青城机械的转型突破,离不开人才政策的支持。面对人才短缺的生死局,青神县政府创新推出“县招企用”模式。这一政策成效显著:
3年来,青神共引进机械、材料等专业高层次人才19名,协同攻克工业机器人、竹纤维利用等技术难题20余个,转化专利成果4个。组织近60家企业开展招聘,提供超1000个岗位,吸引本地人才返乡。
打造产业链云平台
青神制造未来可期
在这场“智改数转”的突围中,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设备故障率降低10%、效率提升5%、定制交付周期减半的转型升级。公司打造的“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汇聚120余家汽车、新能源领域伙伴,推动产业链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德恩精工作为“链主”,辐射带动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降低15%,依托青神机械产业研究院,以“技术+服务”助力产业链整体跃升。
在这场深刻的“智改数转”突围战中,青神县委、县政府绝非旁观者,而是以一套精准务实的“组合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赋能者与护航者角色。
深知转型阵痛,政府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2025年省级“智改数转”资金近3000万元将于6月底拨付,德恩、环龙等10个项目获得支持。此外,环龙新材料、青城机械等10多家企业的项目获省科技厅科技计划资金、市推动“1+3”主导产业提质倍增发展支持等政策资金1000余万元。这些“及时雨”有效缓解了企业投入压力。
政府主动搭建桥梁,专业力量深入一线。促进产学研精准对接,强化技术与人才支撑,培育出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眉山市全市的四分之一,为眉山制造业注入强劲动能。“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模式直击转型瓶颈。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免费深度诊断,首批已为46家企业精准把脉转型痛点,提供定制方案。第二批诊断将于8月启动。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实。近年来,青神县先后出台多个“智改数转”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路线图,并召开全县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大会,宣讲最新支持政策,汇编印发至每家企业,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