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7月15日,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的39个项目实现100%全部开工;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完成总目标的102%。
若尔盖山水工程于2022年正式开工,计划通过实施39个子项目,从源头上进行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确保达到“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的恢复效果。该工程涉及阿坝、若尔盖、红原和松潘4个县,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总体布局黑河、白河、贾曲河、大渡河、岷江及白龙江六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若尔盖县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综合治理子项目治理后(图片由若尔盖县林草局提供)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不过,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原鼠害、超载放牧等影响,土地沙化形势严峻。“过去一年要刮十多次沙尘暴,进沙地鞋里能灌三两沙,如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有的沙地还出现了小水坑,有青蛙等动物现身。”若尔盖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副股长涂胜介绍,以项目为牵引,当地的沙化问题得到很大缓解。
“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涂胜介绍,经过不断探索,针对不同植被覆盖程度和土地沙化类型,当地已总结出一套适合若尔盖高寒沙地的流动沙地治理模式。例如在流动沙地,当地主要采取“高山柳沙障+丛植高山柳+条播混合草种+撒施有机肥+围栏封禁+连续管护”技术模式。涂胜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若尔盖山水工程治理项目对比图:施工前,黄沙乱石遍布;施工后,沙丘披上绿装,柳沙障覆盖下,整个草地仿佛穿上了一件格子大衣。
若尔盖县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综合治理子项目治理前(图片由若尔盖县林草局提供)
通过若尔盖山水工程的实施,修复成效日趋显现。据悉,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实施区内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固碳能力持续提升,预计带动实现生态产业产值达133亿元,区域内农牧民年均增收2100余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项目实施区内植物种类由未经治理时的3种增加到21种,新增羚牛、东方白鹳、彩鹮等动物10余种,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达150余只,黑颈鹤数量从400余只增加到20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