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40℃以上桑拿天 今年夏天为何格外热?
华西都市报  昨天 12:00

  

  7月12日,游客在山东省荣成市那香海景区消夏避暑。

  

  最近几日,成都持续高温天气,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趴在冰块上“纳凉”。   雷远东摄

  

  7月13日,小朋友在江苏南京一处室内滑冰场滑冰。

  

  7月13日,游客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清溪河漂流戏水,避暑享清凉。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我国北方多地连续多日体验“桑拿天”。受高温和高湿双重影响,北京“出门就像被牛舔了一口”的话题还一度冲上网络热搜。

  本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再度发威,我国高温天气再度发展,多地暑热持续升级。陕西、河北、河南、四川、重庆等近10省份迎来40℃以上酷热天气;河南、山东一带高温还存在一定极端性,热度同期少见。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范围超过15个省份。

  近十省份现四十摄氏度以上“桑拿天”

  7月10日,东北至江南、华南不少地方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且闷热感明显。与往年不同,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北方多地闷热程度同期少见。

  7月13日起,高温明显增多,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黄淮等地暑热继续升级,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重庆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等地出现高温。南方地区13日后高温也增多增强,且湿度大,体感如“蒸桑拿”。14日开始,高温范围进一步扩大,陕西中南部、四川东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也加入高温圈。高温覆盖四川盆地、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大片区域,影响超15个省份。

  尤其河南、山东一带高温存在一定极端性,热度同期少见,比如,济南、郑州15日前后最高气温达到40℃左右,最低气温也达到或超过30℃。

  副热带高压发威是高温主要原因

  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栗晗表示,造成这一轮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热带高压或副高)长时间控制河南,导致晴空少云,太阳辐射增温明显。同时,副高控制区内盛行下沉气流,造成下沉增温效应。另外,低层暖气团发展强盛且持续时间较长,也有利于极端高温出现。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副热带高压,可以说是我国夏季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各地夏季高温热浪的一个主要导因。

  副热带高压,一般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在夏季,因为强度高,其范围几乎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冬季,强度和范围会减小。副热带高压主导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的雨热进程,从南到北,何时开启雨季,何时开始晴热,以及台风的发展走向等都与副高的强度、范围和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偏强

  与往年不同,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北方多地闷热程度同期少见。受高温和高湿双重影响,近日北京“出门就像被牛舔了一口”的话题一度冲上网络热搜。

  另据报道,今年盘踞在我国的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较往年偏早偏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同时,引导着夏季风北推,将季风携带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到北方地区,造成低层湿度增大。此外,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以晴到少云天气为主,增强了白天的辐射升温,由此形成了目前我们感受到的湿热型高温热浪。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从7月上旬整体天气情况看,华北、东北及四川盆地表现为高温高湿,黄淮、江淮、江汉表现为高温闷热天气,出现这种情况与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强度偏强的特征有很大关系。

  各地多重举措防暑降温

  最近这两天,长江以北地区多现高温闷热天气,多地多部门推出系列举措,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保障公众生产、生活稳定。

  甘肃嘉峪关、酒泉等地,最高气温上升至36℃。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各景区也积极应对。在嘉峪关关城景区,当地通过开放所有检票闸机、增加志愿者和摆渡车辆、加装喷淋降温装置等举措,减少游客高温天气下的排队等候时间,全方位为游客打造清凉之旅。

  湖北省武汉市局地最高气温超过41℃。武汉火车站及时启用东广场的800米喷雾降温系统,为排队候车旅客增湿降温。同时,湖北在全省开放了五千多个驿站,供户外工作者休息避暑。

  在“苏超”第六轮焦点对决——南京队迎战苏州队的比赛中,南京奥体中心准备了大量冰块,放置在体育场的121个看台区域,为观众席降温,还为球迷提供免费饮水服务。

  持续高温天气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增加中暑、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风险。比如,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发生风险就会显著升高,并且危险性随气温上升而加剧。另外,从轻微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

  专家提醒,高温环境下,中暑风险升高,建议公众保持室内凉爽,及时补充水分,减少在10时至16时气温较高时段外出活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多汗、皮肤灼热等中暑症状,应及时使用解暑药品,严重时立即就医,警惕热射病发生。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图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