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不少人选择自驾出游,但行车安全容不得马虎,在高温天气驾驶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危险,如何正确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记者联系到四川消防根据近期案例为大家进行暑期安全行车提醒,助大家安全出行。
近期案例
7月10日,四川凉山宁南县竹寿镇花山村6组一辆轿车不慎坠入50米深悬崖,驾驶员被困车内,情况危急。救援人员抵达后发现事故车辆坠落在距崖顶约50米的悬崖下方,驾驶员被变形的驾驶室卡住。
救援人员迅速组织行动,利用专业破拆工具对驾驶室进行扩张破拆,驾驶员被成功救出后,救援人员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采取接力方式在陡峭的崖壁上艰难攀爬转运,经过近两小时的紧张救援,伤员被安全转移至救护车,目前获救者生命体征平稳,已脱离生命危险,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驾驶盲区有哪些?
四川消防相关负责人表示,车身、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盲区存在,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盲区和车前距离,很容易发生事故。
1.人为盲区。有些司机喜欢在前后车挡风玻璃下放置物品,也有司机会在后视镜上挂饰品。行车时这些物件不停地晃动,容易造成盲区和干扰。
2.超车盲区。在超车时,前车会对后面的车的视线造成遮挡,如果前面是大车那么盲区更大。此时如果想要超车,我们应该拉大与前车的距离,仔细观察,小心超车。
3.侧前方盲区。挡风玻璃两侧的A、B柱。在转弯时,如果两侧的A柱较宽的距离就把视线遮挡住,这样产生的盲区就大,如果柱子窄的话,则盲区就小。
4.车后盲区。后视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车子后方因为距离驾驶位远且中间阻隔多,所以相对于前车而言,盲区就更大了。
如何避免盲区呢?
记者了解到,一是要控制车速,在静止状态下,人的视界可达到210度,但是真正清楚的有效视界只有70度,车速越快,视界越窄,所以控制车速很重要;二是不能完全依赖电子功能,很多车自带安全系统,有助于避免各种盲区,所以车主也要充分利用起来。但不要盲目依赖任何电子设备,安全驾驶还是靠自己;三是养成动车前观察的好习惯,开车前记得观察车辆前后左右的情况,最好绕车一周看一下。深秋入冬时节,在绕车检查的时候也顺便仔细看看车底、轮胎周围是否有小动物。
消防提醒:驾驶中突遇情况这样做
1.高速爆胎。如后胎爆破,方向不会失控,可反复轻踩刹车,慢慢停车;前轮爆破,汽车会向破胎一侧跑偏,此时应双手用力尽量控制住方向盘,缓松油门踏板,轻度点刹,使车辆逐渐减速;注意急刹车和突然收油会使车辆重心前移,使汽车甩尾甚至旋转翻覆。
2.刹车失灵。发生制动失灵时,要反复试着踩刹车,迅速从高速挡换入低速挡,利用发动机的牵引作用降低车速;车速有所减缓时,利用手闸制动。如果手闸控制不住,应利用路边天然障碍物停车;在最坏情况下,当汽车要撞击物体时,一定要看准方向,如有时间要关闭发动机,保持好正确坐姿。
3.车辆侧滑。如果是刹车过度引起侧滑,应松开脚刹,反向轻回方向盘;如果是车速高、转向急引起的侧滑应松开油门降低车速,同时向出现侧滑的一侧轻打方向盘。
4.车辆自燃。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司机闻到车内有胶皮味或见到机罩盖边隙处和仪表台附近冒烟时,应迅速靠边停车熄火,断开全车总电源开关;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应尽快报警,并利用随车配备的灭火器做初期补救。
5.翻车。当感到车辆要倾翻时,应紧紧抓住方向盘,两脚勾住踏板,使身体固定,随车体旋转;车内乘客应迅速趴到座椅上,抓住车内固定物,使身体夹在座椅中,避免身体在车内滚动而受伤;翻车时,向车辆翻转的相反方向跳跃;落地时,应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方向滚动或跑开一段距离,避免二次受伤。
6.车辆落水。车辆落水后不会瞬间沉到水底,应当第一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车窗逃生;如果打不开车窗,需要用尖锐物品从玻璃四周打碎车窗,在此同时用力地游出去;若车门无法打开,车主需要镇定,待车身入水至接近顶部时,先吸一口气等到车内外压力接近,此时尝试打开车门;尽快游出水面,并寻求医疗救助。
7.迎面碰撞。当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不在驾驶者一侧时,驾驶者应手臂紧握方向盘两腿向前踏直,身体后倾,头靠头枕,保持身体平衡;如果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在临近驾驶者座位或者撞击力度大时,驾驶者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将两脚抬起,以免受到挤压而受伤。
8.刹车警告灯亮。如果长途中遇到刹车警告灯亮,说明刹车油液面不够,刹车系统可能有渗漏现象,此时切记不可继续开车,必须及时添加刹车油;如果买不到刹车油,可以买高度数的白酒暂时代替,但不可频繁刹车,应急后应立即开到修理厂检修。
9.水箱开锅。一般汽车的正常水温会在75℃~90℃,当水温表指针靠近红色的高温区时,表示水温偏高;遇到水温异常情况,驾驶员应停车检查,冷却液是否足够,散热风扇是否运转,节温器是否打开;20分钟水箱温度仍超70℃时,不要贸然打开水箱盖,高压蒸汽会由加水口喷出从而造成烫伤;打开发动机盖时,要用湿布盖在水箱盖上,身体尽量远离加水口,同时慢慢拧开盖子,让里面的气压慢慢释放出来。
记者 徐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