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汛”而动2025③丨堤防修复改造,力争让沿河居民睡上安稳觉
四川在线  3小时前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文 黄潇/图 曾慧/海报设计

  防汛实招

  堤防发生水毁后,随即启动临时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导流槽开挖,采用砼六面体、铅丝笼、吨袋护岸等。汛期结束后,再启动永久性修复工程,恢复堤坝防洪功能。

  

  一线探访

  “7月2日到5日,什邡市连续4天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让眼前这段湔江堤防出现60米堤防基础悬空、110米堤防损毁。”7月24日,临近中午的马井大桥下,项目现场负责人胡家林仍在湔江河道上指挥挖掘机施工。这支工程队要在15天内完成损毁现场的临时应急加固处置,“天气预报显示,下周还将迎来一轮强降雨,进度必须要加快了。”

  

  马井大桥下,工程队正在对今年刚被水毁的堤坝进行临时加固处置。

  什邡市境内主要流经石亭江、湔江、鸭子河“两江一河”。去年7月和今年7月汛期以来,多轮强降雨冲毁“两江一河”多处堤坝。如何确保汛期行洪安全?什邡市通过临时应急处置、永久性修复以及堤防升级改造,力争让沿河居民睡上安稳觉。

  应急处置+永久性工程,修复水毁堤防

  去年7月以来,什邡市马井镇欢喜村村民不太欢喜。几轮强降雨,冲毁了村里的堤防,损毁长度达253米。堤防基础及面板结构受损,岸线遭受侵蚀。水势汹涌的湔江,威胁着一岸之隔的村落和农田。

  宽阔的湔江中,河流主槽在河道中呈现频繁摆动的走势,水流猛烈地冲刷着沿岸堤防。“这样摆动的河道走势,形成了多个顶冲点。一旦遇到强降雨,顶冲点就很容易冲毁堤防。”什邡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站站长张涛介绍。去年汛期,什邡市“两江一河”就出现了10处堤防损毁。

  导致多处堤防损毁,不只是强降雨一个因素。

  2020年和2022年,什邡市几次特大洪灾,冲毁了区域内主要用于加固河床的老鸦堰和牛栏堰。“两大堰冲毁后,导致河床下切、堤坝基础外露。再加上河道主槽频繁摆动,形成的顶冲水流对裸露堤防造成了剧烈冲刷。因此,堤防极易损毁。”张涛解释。

  湔江左岸欢喜村段堤防就是去年损毁堤防其中之一。损毁后,什邡市水利局立即启动了临时应急处置。今年3月,永久性修复工程正式开工,4月底全面完成修复工作。7月2日至5日,什邡市经历了连续4天的强降雨过程,“两江一河”水势涨幅超3米。经过这次2020年以来的最大强降雨,欢喜村修复后的堤防运行状况良好。

  

  去年欢喜村被水毁的堤坝,修复后防洪功能恢复。

  “所有的损毁堤防,将进行两次处置。一次是损毁后立即启动的临时应急处置,迎接当年汛期行洪。包括导流槽开挖,采用砼六面体、铅丝笼、吨袋护岸等。在汛期结束后,我们将启动永久性的修复工程,恢复堤坝防洪功能。”张涛说。

  堤防综合治理改造,从源头解决河床下切问题

  “什邡市位于龙门山脉鹿头山暴雨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河道比降大。”什邡市水利局副局长肖洪举介绍。什邡全市年平均降雨量1008.9mm,山区、沿山区面积超过全市总面积50%。短短100多公里的距离,海拔落差超过4000米。一遇强降雨,境内“两江一河”两岸堤防极易损毁。

  今年汛期以来,湔江、石亭江堤防损毁10处约1445米,渠道损毁9处895米等。去年,“两江一河”也有7处损毁。

  堤坝损毁,不能只靠事后修复,还需从源头解决河床下切、堤坝基础外露的问题。

  2023年11月2日,德阳市水利局《关于石亭江人民渠涵洞至射水河汇口段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对项目进行了批复。工程总投资2.62亿元的治理工程正式启动。

  按照计划,项目主要在石亭江1号桥下游400米处、龙蟒集团排放口上游1000米处、成都三绕大桥下游380米处,自上而下依次布置3座固床坝,以防止河床进一步下切。同步进行堤防加固措施和河床疏浚措施,减轻洪水对涉河工程、两岸河漫滩和堤防工程的冲刷破坏。

  “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总进度约65%,待汛期结束后至2026年2月完成1号固床坝及其附属工程全部建设内容。”张涛介绍,工程建成后,能有效控制河床下切趋势及其带来的危害,最大限度保护人民渠穿江涵洞、川青铁路特大桥、成绵复线大桥、川西气田管道桥等事关供水安全、交通安全和供气安全的重要控制性工程,确保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省全面完成水毁修复项目531个。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各地要抓好风险防控,聚焦重点部位安全度汛。持续开展专业化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暗访、突访力度。同时抓好防汛减灾,强化会商研判、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还要落实落细防范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