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降至低位水平|世界肝炎日
封面新闻客户端  7小时前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2025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当天,由四川省疾控局、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四川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主题宣传活动在龙泉驿区举行。

  本次活动以“护肝—讲肝—研肝”三大主题递进,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设置三大递进互动区域,针对性传递肝炎防控知识。全省各地还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线上平台发起“肝炎知识有奖问答”,在线下运用地铁、公交等广告平台扩大宣传半径。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各异,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乙肝、丙肝和丁肝则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危害大,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其中,乙肝和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54亿乙肝病毒感染者和5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13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疾病,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约40万,占全球总数的40%以上,且主要归因于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1%,远低于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40.5%),给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甲肝疫苗自200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适龄儿童免费接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我国甲肝发病率由1991年的55.69/10万降至2020年的1.06/10万,降幅达98.1%;乙肝疫苗自1992年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0%;通过模型估算,1992-2019年我国有效保护了约5000万人免于成为慢性HBV感染者,减少了1250万人因HBV感染相关疾病而发生的早死;戊肝疫苗则为畜牧从业者、餐饮人员等高危人群提供保护,2018年以来全国未报告聚集性疫情。

  

  多年来,四川省通过实施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控策略,病毒性肝炎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在疫苗接种方面,适龄儿童甲肝、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省为单位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成人高危人群接种覆盖率同步提升,免疫屏障持续巩固。

  在监测预警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多病同防方面,积极落实艾滋病、乙肝、丙肝和梅毒四病联合筛查策略,及时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使其及早进入治疗阶段,减缓疾病进程,减少疾病传播。通过综合施策,四川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已降至低位水平,新发感染者数量大幅度减少,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病毒性肝炎防治始终面临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主办方共同呼吁广大民众,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动了解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积极接种相关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不洁饮食、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建议有高危行为或怀疑感染肝炎病毒的人群,及时主动进行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