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离成都世运会开幕只有不到2天的时间了,全球的运动员们和观众正陆续抵达成都,共迎这场闪耀世界的运动盛会。
大赛27个场馆无一新建,其中4个水上赛场临湖而建,以可拆卸、低干预的设计,在自然画卷中写下“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
当动力冲浪板在三岔湖水面上划出雪白浪线,当龙舟在兴隆湖碧波间竞相追逐,来自全球的运动员与观众将发现:这些世界级竞技场,并非钢筋水泥浇筑的永久建筑,而是从湖光山色中“生长”出的临时舞台。
一切就绪,成都将向世界奉献一场兼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
临水作画,场馆与自然共生
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百余岛屿星罗棋布,素有成都“千岛湖”美誉。
成都世运会期间,由马鞍山赛场和桃花岛赛场两部分组成的三岔湖水上项目场馆中心将承担动力冲浪板、索道滑水、尾波冲浪、尾波滑水4个比赛项目。
三岔湖桃花岛赛场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
三岔湖水上项目场馆中心的改造遵循“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巧妙利用岛屿围合的水域作为天然赛道,临时建筑采用可调节地台基础技术,如轻盈的积木架设于湖畔。
“我们摒弃混凝土基础,赛后拆除能让场地快速复原生态。”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项目执行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王百川强调。
三岔湖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
同样的设计智慧,也应用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水上项目场馆。
成都世运会期间,兴隆湖畔设有湖滨赛场和沙滩赛场2个比赛场地,前者需稳定水位保障龙舟竞渡,后者则对岸线距离有严格要求。设计团队将沙滩赛场精准定位在距水岸线5米处,既确保安全防汛又满足水位需求,实现双赛场和谐共生。
兴隆湖沙滩赛场 摄影 王勤
不论是三岔湖还是兴隆湖,从空中俯瞰,世运会赛场融进周边生态,大自然也成为赛事的“参与者”。这种将赛事与城市生态紧密结合的巧妙设计,不仅彰显了成都对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追求,更为全球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一馆一策”,从“赛时精彩”到“赛后共享”
临建场馆的价值,远不止于赛时12天的精彩。
低碳理念贯穿场馆建设始终,一切设计遵循“用多少建多少”原则:仿脚手架的可拆卸结构、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租赁设备循环利用,全力推动实现首届“碳中和”世运会目标。
兴隆湖湖滨赛场 摄影:王勤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编制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竞赛场馆(场地)绿色低碳建设导则》,以绿色、节约、必须、安全为建设目标,从安全便利、健康舒适、资源节约以及低碳环保等方面强化以人为本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同时,针对各场馆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建设要求,“一馆一策”制定设计目标与要求,确保所有场馆满足国家绿建标准并力求有效降低场馆建设的碳排放量。
兴隆湖
从选址到设计再到建设,成都世运会场馆始终注重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尤其在室外场地设计中,在满足赛事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场地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场地建设对赛区树木、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岔湖赛场利用现有马鞍山规划馆承担新闻中心职能;兴隆湖沙滩赛场的临时看台与功能房,赛后拆除即可“无缝归还”市民——这片沙滩本就是成都人钟爱的亲水乐园。
兴隆湖沙滩赛场
这些“不留痕迹”的巧思,让自然景观从赛事“背景板”跃升为“参与者”,诠释了“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服务生活”的共享逻辑。
赛事为媒,书写公园城市“水文章”
从都江堰造就“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到如今锦江流域“供排净治一体化”破解“九龙治水”困局,成都的治水基因已融入城市血脉。
本届世运会场馆选址,正是这种智慧的当代延续——三岔湖与兴隆湖均为国家“美丽河湖”案例。而场馆之外,成都的水上运动基因早已苏醒。
三岔湖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
锦城湖的桨板、鲁家滩的皮划艇、兴隆湖的龙舟,让“推窗见绿,下楼亲水”成为市民日常。
成都以世运会赛事为媒,将公园城市的“水文章”推向世界舞台——当运动员在青头潜鸭栖息的湖面竞技,当观众席与咖啡馆、绿道交织,竞技体育与诗意栖居在此刻实现共振。
湖岸线上,可拆卸的赛场静待鸣锣开赛;碧波之下,沉水植物正随暗流轻摇。
兴隆湖
从都江堰的千年奔涌,到世运会的浪花翻腾,这座因水而荣的城市,以临湖场馆为笔墨,在自然画卷上回答了赛事与生态、竞技与生活如何相融共生的问题。
三岔湖马鞍山赛场
当8月的赛事落幕,看台拆除,沙滩归还,湖面重归宁静。但那些亲水运动的身影不会消失,生态优先的理念已然扎根——这便是成都交给世界的可持续答卷:赛事终会闭幕,而人与自然的故事长存。
李旭东 红星新闻记者雷浩然 摄影王勤 部分图据成都设计咨询集团 成都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