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90后”特教教师陈潘霞:陪17名残障孩子过春秋丨致敬筑梦人
川观新闻客户端  5小时前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人物简介

  陈潘霞,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90后”特教教师,从事特教工作8年,担任班主任6年,始终坚守“用爱与专业守护特殊孩子成长”的初心。她将课堂延伸至生活,拓宽学生成长视野。2025年参加四川省国家通用手语比赛获得听力健全特教教师组一等奖。

  9月9日8点半,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七年级一班教室里,班主任陈潘霞摊开教材,一边露出微笑,一边熟练利落地打出手语——“上课!”

  这位“90后”特殊教育教师的17个学生中,有13名是听障学生。朝夕相处6年,陈潘霞用丰富的知识和充沛的爱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陈潘霞教学生叠被子。

  与残障孩子朝夕相处

  既是老师又是生活保姆

  2017年,22岁的陈潘霞大学毕业,来到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刚读大学的时候我对特殊教育完全不了解,第一课老师就告诉我这份职业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陈潘霞说。

  直到工作2年后,陈潘霞才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2019年秋,当17张稚嫩的脸庞第一次出现在教室时,陈潘霞的心不由得一紧,这个班的孩子太特殊了:17个孩子中残疾类型涵盖了听力障碍、脑瘫、言语残疾、多重残疾等,其中14人住校。有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指令都看不懂,有的孩子一天要哭好几次。

  “特殊孩子的成长,先从‘能好好生活’开始。”陈潘霞暗下决心,要把他们培养成生活自理、精神自强的孩子。为此,她几乎每天晚自习后都跟着孩子们去宿舍,亲手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叠被子,看着他们躺进被窝才放心离开。

  “有一个脑瘫学生,手总也握不住被子角,没办法,我就跪在床边,手把手教他把被角对齐,一遍不行就十遍百遍,直到学生能用变形的手指笨拙地将被子叠成小方块,我和他都笑了,笑着笑着我就哭了。”让陈潘霞骄傲的是,如今,学生们不仅能自主完成排队打饭、洗碗、整理床铺等生活琐事,还能将教室和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陈潘霞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磨得卷了边的“闪光记录册”,里面记着每个孩子的小进步,“在这些特殊孩子们的身上,我更加明白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而教育正是一棵树影响另一棵树,用生命影响生命。”在陈潘霞的悉心引导下,班里很多学生都找到了各自擅长的领域。

  

  陈潘霞和学生们。

  满满的爱

  为学生计深远

  今年夏天,17个学生升入初中,陈潘霞准备了新的“成长手册”。

  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中,陈潘霞注重制定个性化方案,但这也让部分家长不理解,“有的家长找到我,质问为什么给别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不给自己的孩子布置。”陈潘霞把解释的过程当作家校协同育人的契机,把每个学生的特质和每一点进步,都及时传递给家长,“唯有家校同心,才能为特殊孩子撑起更坚实温暖的成长保护伞。”

  不仅如此,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陈潘霞更是倾注了大量关注。有一次,两名学生在校打架犯错,深夜听闻消息,当时身怀六甲的陈潘霞仍然坚持冒着大雨赶到学校,耐心询问前因后果,用温和却坚定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其实我有点担心,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们的庇护,那时他们是否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陈潘霞对学生们深沉的爱,还在为他们计长远。

  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实施,陈潘霞和学生们一起学一起用,“我给孩子们提了要求,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用,正式场合必须用。”陈潘霞说,这是为了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人,通过无障碍沟通,走进更多元更多彩的世界。

  同时,陈潘霞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进行初步未来规划,“有的孩子成绩很好,将来可以通过单招冲大学;有的孩子虽然成绩普通但动手能力很强,将来可以考虑中职教育,总之,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陈潘霞坚定地说。

  在特教的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特殊孩子的成长就像爬楼梯,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有人扶着,他们总能往上走。”陈潘霞说,愿意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陪学生们一步一步往上走。

  感言

  选择特教,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却无比光荣的道路。它没有那么多鲜花与掌声,更多的是日复一日地耐心引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一次次蹲下来的倾听沟通。我们见证的可能不是分数上的飞速提升,而是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初心,用专业、爱心与耐心,守护每一份与众不同,静待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受访者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