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偶然读到一段演讲,很喜欢,来自不久前因飞机失事遇难的著名景观设计学者俞孔坚。他在今年6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毕业典礼致辞中说:“你真实地看到土地的模样,感受到水的气味,听到普通农民的叹息,触摸到草根的温度。是你用未经过滤的直觉、经验和身体,去丈量一个地方的真实,而不是只凭模型、参数、卫星图像和AI来做判断。”
这段演讲被一篇缅怀俞孔坚的报道引用,与同行、朋友、学生的追忆一道,共同塑造出一个鲜明的学者形象。他认为尊重土地、河流、生命,是景观得以存在的根本,人应该能接受给自然让出一些空间。
之所以对这段文字有些感触,也由于艺术家蔡国强近期引发的争议。他与知名户外品牌合作,以其擅长的烟火和爆破形式,在青藏高原呈现作品《升龙》,被舆论和专家指出或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升龙》造成的实际后果,有待于专业人员的深入调查和充分评估,不过显然,艺术家及其团队,并没有做到身体力行地“去丈量一个地方的真实”以及尊重自然。如果有这样的了解,至少,在策划执行这个“艺术项目”时,他们会更加审慎地考虑其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可能带来的现实影响。
俞孔坚这样的学者,其研究和实践直接关涉自然和环境,显然要顾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只是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艺术呢?可能一些人觉得,艺术是一块与世无争的“小花园”,艺术作品更多是作者在画室、在工作室中冥思苦想、反复涂抹的产物,更多讲究技艺精深、表达到位。
这种观点至少是不准确、不全面的。艺术,尤其是工业时代之后的艺术,往往并非闭门造车、自我陶醉。例如,曾经深刻影响鲁迅的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比利时版画家法朗士·麦绥莱勒,他们的大量作品就着力于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还有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之所以成为影史经典,显然也离不开对“现实”鞭辟入里的艺术刻画。
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创作很多时候并非单纯从审美层面展开,而是将作品作为一种表达媒介,展现艺术家对某些现实议题的思考。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倾向于去分析、解读其中的深意,或者说,艺术家的“价值观”。我觉得,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一大任务,应该是通过作品,强调那些被人类、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就应当是全人类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