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内江观察 刘煜瑞
“没想到,《佩奇先生》国庆长假在隆昌剧院上演,票价比成都还便宜几百块。”近日,市民李红英感慨。国庆假期,好评如潮的《佩奇先生》登陆隆昌市莲峰大剧院。
这座运营7年多的剧院,已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超500场,平均上座率超80%。《一把酸枣》《死水微澜》等国家级精品剧目接连亮相,除疫情期间外,年均吸引超6万人次走进剧场。而“100元享1000元额度”的惠民卡,更让它成为红极一时的民生样本。
“小城”如何演“大戏”?“低价看名剧”的幸福承诺如何坚守?
莲峰大剧院航拍。图片由隆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县城掀起“追剧”潮,大剧院变身文艺会客厅
这座占地2.5万平米的大剧院于2013年启动建设,是隆昌市重点民生工程,能容纳千余名观众。
建设之初,当地政府就开始统筹考虑大剧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管、营”三者统一的问题,确定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引入社会民营机构,实行委托运营。2018年项目落成,7月试运营,通过公开招投标由隆昌莲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接为期8年的管理运营。
虽由民营公司运营且需自负盈亏,但政府围绕“公益”“惠民”主线建立评价机制与指标考核,要求剧院每年完成12场公益演出、40场惠民演出,让群众以远低于一线城市的票价看名剧。2019年6月推出的“文化惠民卡”,市民自付100元即可享1000元额度,差额由政府补贴。
惠民的票价成功打破艺术欣赏的阶层壁垒,无论是退休老人、工薪族、学生群体均能没有负担地走进剧院。“父母常常跟外地的亲戚朋友自豪地介绍隆昌有个莲峰大剧院,让小城市的老百姓也能享受艺术。”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李开静告诉记者,他给隆昌老家的父母买了惠民卡,老两口没事就去看看戏,偶尔还会去参加手工课、听音乐会。
目前,惠民卡的辐射范围也从内江扩展至荣昌等成渝周边市县。“我很喜欢看剧,比起成都、重庆几百上千的票价,莲峰大剧院的惠民卡太划算。”平时在隆昌上班、周末回成都的郑女士评价道,“惠民卡我已经充过4次。”
面临挑战,“小城大戏”如何能一直演下去
首个运营周期已近尾声,观众叫好的同时,“1折票价”的可持续性考验运营智慧。莲峰大剧院总经理喻钢坦言,目前全部补贴都用于运营,惠民政策长期延续存在困难。除了运营成本外,更让喻钢担忧的是观众对“低价”的过度依赖:剧院商演占比仅10%,且上座率基本不超过50%,甚至曾有商演因卖不出票被迫取消。
“一座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往往与居民收入水平挂钩。高质量演出成本高昂,优秀剧目直接成本动辄二三十万,想要在县城形成相当规模的演出市场并不容易。”有着十余年戏剧从业经验的文化工作者王喆多表示,莲峰大剧院能够拥有年均超过6万的观演人次,说明这座城市的文化消费市场是非常可观的。
如何充分激活当地的文化消费潜力,大剧院运营方已开始探索:排演原创剧目以降低引进高品质剧目的费用,隆昌本土舞台剧《牌坊街的秘密》、内江主导的现代川剧《大千世界》先后亮相,不仅填补了优质剧目高昂引进费用,同时也成为本地文化对外展示窗口。每周常态化的文化展览、非遗展示等活动,也推动了剧院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深化本地文化认同。
川剧《大千世界》在莲峰大剧院首演。图片由隆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此外,大剧院运营团队还开辟出各大短视频平台宣传渠道,逐步提升市民文化消费的付费意愿,通过提升商演场次和上座率平衡公益演出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依托大剧院建成的隆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五大功能区一应俱全,各类音乐会、青年夜校、公益手工课等文化活动在此常态化开展,也为剧院引流。
但挑战仍存——财政补贴稳定性、观众审美提升带来的剧目成本上升、公司运营的盈利压力,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观众最关心的“好戏还能看多久”。运营方表示,惠民看剧肯定会继续,但是折扣价格可能略微上浮。对此,不少市民均表示理解,“略微高一些,我觉得也能接受,看个电影也得三五十块,同样的价格看话剧、听音乐会,性价比已经很高。”李开静谈道。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莲峰大剧院首先要满足‘公益’‘惠民’属性。”隆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个运营周期即将到期,该局也会充分考虑运营方建议与需求,积极筹备后续委托运营工作,确保老百姓“有戏看、看好戏”。
隆昌本土舞台剧《牌坊街的秘密》在莲峰大剧院上演。图片由隆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惠民低价该是吸引观众入门的钥匙,而非永久的门槛
在隆昌莲峰大剧院的采访中,“惠民”与“可持续”的博弈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但100元撬动1000元文化消费的“隆昌模式”,用七年时间证明了低价惠民并非与艺术价值对立,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运营创新,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下沉。
然而,商演占比不足、观众对低价的过度依赖,也暴露出可持续发展的隐忧。文化惠民不应止步于“输血式”补贴,更需要构建“造血式”生态,通过常态化艺术普及、培育本土文艺力量,逐步提升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和付费意愿,让“低价”成为吸引入门的钥匙,而非永久的门槛。
当第一个运营周期走向尾声,隆昌的实践为小城市剧院提供了宝贵样本:唯有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规律,兼顾大众需求与艺术品质,才能让“小城大戏”持续上演,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地生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