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车间。
产业导师上课,智慧产线“搬”进了校园;卫星实时回传,学生在实验室与太空对话;骨干教师驻点,“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成为常态……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围绕“多开设社会急需、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专业”改革目标,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重大行动,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全力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精准适配”,全面提升院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今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实际调整率达40%,新增紧缺专业共完成招生800余人。
为何调整
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在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卫星通信实训室,一组学生正围绕高性能计算机,专注处理从卫星实时回传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省高职院校中首个空天产业学院,并同步增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
这样的场景,正是成都以“产业需求侧”精准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的缩影。
“成都市现有4所市属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162个,近三年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仍存在对产业发展趋势不够敏感敏锐、产教融合不深不实、专业布局重复交叉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成都印发了《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通过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校行动,有力有序推动4所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同时,制定“红黄牌”专业清单,推动停办一批红牌专业、改造一批黄牌专业、合并一批重复专业、新增一批紧缺专业、保留一批优质专业。计划到2027年,专业调整率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打造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
如何调整
精准“画像”后分类施策
“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核心驱动力来自产业发展,根本目标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职教专业与产业需求的错位难题,成都市引入四川省教育评估院第三方机构,创新构建“产业牵引—质量共建—结果赋能”三维闭环评估体系,对市属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实施全覆盖、全周期诊断评估。同时,建立全周期沟通机制,充分吸纳院校意见建议,并为各校专业精准“画像”,“一专一策”制定个性问题清单。最终,明确红牌专业21个、占比13%,黄牌专业27个、占比17%。
在对专业“全面体检”的基础上,成都市通过分类施策、有力有序推动4所院校专业优化调整。
在稳妥停办合并专业方面,建立“转岗培训+企业实践+过渡期政策”组合包,实现停办专业专任教师全部顺利转岗(除1人退休),确保3100余名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实现1700余台/套设备“零闲置、高效益”转化。
在系统升级改造专业方面,设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用课程模块89个,将203个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新建或改造企业场景实训基地73个,校企合作开发教材48部;聘请92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导师),累计承担88门实践课程。
此外,在按需新增紧缺专业方面,通过“引进+转岗”双路径,柔性组建专兼结合团队;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增专业核心课程25门、核心教材14部;与国星宇航等企业新建智能网联人才培养中心等校内外实训基地28个。
据统计,2025年,4所市属高职院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实际调整率达40%,超额达成年度目标。
成效几何
高职院校“建”在产业链上
一边是校门打开,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产线“搬”进了课堂;一边是厂门敲开,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派出教师进驻14个产业园区。“一引一派”间,打破了校企间的物理围墙,实现了双向赋能。
调整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以优质专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4所高职院校已与新华三、卡诺普等企业共建工匠学院、特色产业学院等38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1个,开设订单班51个。校企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标准68个,从源头提升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专业优化调整是立足城市发展需求、前瞻布局人才培养的务实之举,通威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产业学院,正是政策导向下的生动实践。”通威农发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将围绕微藻高效育种、循环水养殖、智能工厂等产业前沿方向布局专业合作。
“通过调整专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既能提升学校办学活力与声誉,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也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实现了园区、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多方共赢。”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一系列优化调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率,由53%提升至66%;与全市35个产业园区构建深度联动机制,对接率由59%提高到67%。
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落实新增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四个到位”,深化“校局地”共建、“校企校”合作等创新举措,建好在蓉高校“立园满园”工作站,打造高校、园区、企业精准对接的实体化枢纽平台,探索试点院校师生创新创业中心,为高质量完成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目标夯实基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 摄影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