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陈
2026年度国考公告日前正式发布,首次放宽了报考年龄限制。其中,一般报考年龄要求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要求43周岁以下。对比以往,2026年度国考的年龄限制,整体放宽了3岁。
公务员与事业编招聘放宽年龄限制已成趋势。此前,上海、江苏、四川等多地均放宽了年龄限制。如今,随着国考放宽报考年龄限制,不仅意味着这一趋势从地方扩大至全国,也令“35岁门槛”在这一国家级考试中被正式打破。
现实中,35岁常常被视作一道隐形的职场分界线,不仅将许多求职者挡在门外,也成为不少劳动者职业转型、跳槽、再就业时难以回避的门槛,更催生了“35岁焦虑”现象。但其实,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正值“当打之年”,他们处在职业成熟期,也是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
同时,很多高学历人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初入职场时就已经不那么年轻,“年龄35岁以下”的条件限制了其事业发展以及转型的空间。某种程度上,设置年龄门槛是对高学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消除这一年龄门槛的呼声不断。2024年9月,中央层面首次出台了就业“二十四条”,其中明确要求“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就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与积极回应。
不仅如此,在我国人口结构迈向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消除年龄门槛,也有助于充分激活中坚群体的就业潜力,进而推动各年龄段的劳动力资源更高效配置。
公务员考试历来具有风向标意义。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释放出清晰信号,不仅为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带了个好头,也为更广泛的企业招聘树立了导向,迈出了消除职场年龄歧视的关键性一步。
当然,这也只是第一步,消除年龄歧视、实现就业公平,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能简单止步于从35岁调整为38岁,也要避免出现新的年龄门槛;更要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让能者有用武之地,也让年龄不再是横亘在劳动者与职业机会之间的隐形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