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集群快速发展,表面处理作为关键配套环节,需求持续增长。近日,川南地区唯一获批的零排放电镀产业集中区——宜宾市表面处理集中区一期项目竣工验收,标志着川南电镀产业开启新格局。
短短十几天过去,园区迅速敲定两家企业入驻、斩获1.3亿元签约订单。
珙县打破“等建成再招商”的传统模式,采取“建设与招商双线并行” 策略,迅速取得项目签约“开门红”,珙县用实践证明:制造业的新引擎,不在于项目规模有多大,只要找准突破口,填补区域空白,就能实现产业突围,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填补式” 价值:补上产业链短板,激活区域协同效应
在西南制造业版图中,川南地区特别是宜宾市虽拥有汽车、电子、白酒等优势产业,但高端电镀配套的缺失,一直是制约产业链闭环的“短板”—— 企业需跨区域寻找电镀服务,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了产业链响应速度。而宜宾市表面处理集中区的落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其聚焦的环保电镀、智慧型表面处理业务,可直接为宁德时代和四川时代动力电池、凯翼汽车零部件、五粮液白酒包装及晶硅光伏等宜宾市“4+4+4”现代化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本地龙头产业及其上下游提供配套,实现“家门口”的电镀等表面处理服务;同时,作为川南地区唯一获批的零排放电镀产业集中区,其覆盖的镀金、银、镍等全镀种工艺和喷涂,还能承接东部电镀产业西移,吸引川南及周边地区需搬迁的电镀等企业入驻。
1.3亿元签约订单的背后,正是入驻企业对这种 “填补价值”的认可。企业不仅能依托园区的零排放技术降低环保成本,更能近距离服务川南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实现“降本增效”双赢。而对珙县乃至川南而言,园区的投产将形成“电镀配套—龙头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效应:一方面,为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解决配套难题,增强其产业链黏性;另一方面,通过电镀产业的集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以电镀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同时,表面处理集中区毗邻的省级化工园区更是紧密契合珙县“化工、建材、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布局,特别是湿电子化学品生产与应用等项目的落地和表面处理集中区企业的引进,将有力补齐关键配套环节,加速产业链条完善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这种“补短板、强协同”的价值,让园区不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激活川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纽带”。
“前瞻式”布局:以高科技+严标准,定义产业新高度
在各地拼招商、争资源的激烈竞争中,珙县的园区建设并未走“粗放式”路线,而是以“高科技+严标准”打造核心竞争力,为西南制造业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从“技术维度”看,“零排放”并非口号,而是贯穿园区建设的核心技术逻辑。园区采用先进的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预处理、膜分离、深度处理等多道工序,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同时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处理、排放全流程,让环保管控“可视化、可追溯”。这种技术布局,不仅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更满足了当下企业对“环保合规”的刚性需求,成为吸引优质企业的 “磁石”。
从“产业维度”看,珙县不满足于“有电镀”,更追求 “优电镀”。园区重点瞄准航天、航空、高铁等高端领域的表面处理需求,与本地产业链形成“高端对接”—— 为宁德时代研发动力电池专用电镀工艺,为五粮液定制白酒包装电镀技术,为凯翼汽车优化零部件防腐处理方案,更有上下游各产业协同的强劲动力。这种 “精准匹配高端需求”的布局,让园区跳出了传统电镀的“低附加值陷阱”,向产业链高端环节突围,也为西南制造业向 “高精尖”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引擎式” 未来:从单一项目到产业生态,释放长期动能
1.3亿元签约企业的入驻、首批企业有望在年内投产,随着时下10亿级项目的深度洽谈,宜宾市表面处理集中区的“引擎效应”已初露锋芒,但珙县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从长远布局来看,园区的价值将从“单个项目带动”向“产业生态和集群构建” 延伸:一方面,依托“产学研协同”机制,园区正对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高端电镀技术开展攻关,同时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产业输送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技术卡脖子”和“人才短缺”问题,为园区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另一方面,珙县正推动上级政府出台电镀企业规范发展专项文件,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与企业迁入政策,引导更多电镀企业向园区集聚,预计未来可入驻企业超百家,形成年产值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届时,园区将是川南电镀产业的“聚集地”,更将成为西南制造业的“配套中枢”—— 向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向西辐射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为西南地区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产业提供“一站式”表面处理服务。而珙县也将借助这一引擎,实现从“产业补位”到“产业引领”的跨越,为“再造一个产业珙县”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罗勇 杨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