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升级:以“音乐+”融合文商旅体 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
央广网客户端  3小时前

  第31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点亮金秋时节之时,9月28日,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启幕,点燃为期3个月的城市音乐狂欢。

  作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已行至第三届,不仅延续了“像成都人在玉林那样生活”的核心理念,更以系统化、产业化、可持续化的运营思路,推动民谣从街头艺术向文商旅体融合的生态品牌跃迁,为成都音乐产业生态的完善和“三城三都”建设注入鲜活音符。

  

  音乐巴士巡游(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主办方供图)

  打造城市文化盛事

  推动玉林路走向“文旅目的地”

  作为本届玉林路民谣音乐季的首轮活动,“把爱唱给祖国听”国庆主题周在国庆中秋假期举行,围绕“音乐巴士巡游+群众街头快闪+主舞台大家唱”三大板块展开,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活动矩阵,成功打造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城市文化盛事。

  作为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产业化运营的重要实践,本次国庆主题周还深度融合“音乐+市集+街区+数字”多元场景,民谣市集联动非遗、文创、美食摊位打造“边听边逛且唱且享”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玉林紫薇文化节以“文艺+烟火”为主题打造了一系列融合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的街区活动,多家特色商户联合推出的专属消费权益,进一步推动玉林路从“文化街区”向“文旅目的地”升级。

  而这,只是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为期3个月的精彩活动的开端。除此之外,本届音乐季通过构建立体活动矩阵,涵盖周末常态化展演、民谣创作征集、特邀唱作人定制玉林主题热门单曲、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主题周演出、民谣之夜演唱会等板块,真正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日日有氛围”。

  作为连续举办三届的年度盛事,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吸引了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成为展现成都音乐文化活力的重要舞台。与往届相比,本届音乐季在活动设计与运营模式上实现三大升级:一是内容更聚焦、节奏更紧凑;二是群众参与更深,推动市民从聆听者转变为民谣的创作者、传唱者与分享者;三是产业生态更完整,系统构建从创作、演出、传播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闭环,强化民谣品牌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主办方供图)

  打通多元融合场景

  开发“音乐+”跨界消费场景

  相比前两届,本届音乐季全新升级,以民谣为纽带构建起“艺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

  在产业赋能方面,本届音乐季深度联动成都音乐文创园,借助该园区700余家音乐产业链企业资源,为音乐人提供创作、展演、版权运营等全链条支持。同时,打通文商旅体多元场景,通过“音乐+体育+商业”的新玩法,打造城市消费新热点,如民谣市集联合商户推出主题消费套餐,黑胶文化体验馆、蜀宫琴台等特色场景融入音乐动线,形成独具魅力的文旅打卡路线。

  而在数字创新方面,作为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十大特色活动之一,本届音乐季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出数字音乐发行、AIGC辅助创作、线上直播联动等新形式,拓展民谣表达边界;现场设置电子消费福袋打卡装置,融入成都数字文创消费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

  按照武侯区计划,本届音乐季将在推进活动全链落地、深化原创歌曲开发、加强载体联动赋能等方面发力,以夯实品牌内容、拓展场景赋能、激活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武侯区将实施民谣创作计划,面向高校、社区及独立音乐人征集原创作品,择优纳入“玉林民谣作品库”并进行数字化传播,以此留存本土音乐档案,巩固玉林作为城市音乐文化地标的品牌根基,并以“玉林民谣作品库”为核心,推进多元化原创内容开发。

  此外,该区还将以“玉林三巷·民谣里”为核心载体,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推动音乐产业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搭建多功能音乐产业聚合平台,开发“音乐+”跨界消费场景,通过载体功能强化推动音乐产业从单一活动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升级,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成都音乐文创园(武侯发布供图)

  构建“音乐+”全产业链

  增强“音乐文化”IP辨识度

  对于正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成都而言,音乐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2024年成都音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汇聚音乐相关企业3600余家。作为成都音乐产业核心聚集地,位于武侯区的成都音乐文创园则正以音乐产业、数字创意为主攻方向,构建“音乐+”全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成都音乐文创园新增音乐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5%,规上企业营收增长47.7%,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今年以来,已有近30个音乐主体落户该园区,阔景音乐、多位音乐人经纪公司纷纷入驻。

  企业聚集、吸附音乐人的背后,释放出一个信号:武侯区正以持续完善的政策、资源、服务,孕育音乐产业的未来。

  首先,是以政策与服务双轮驱动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为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武侯区级产业政策中专门设置13条音乐产业支持条款,每年安排约6000万元财政资金,全周期、全链条支持企业发展。同时,推出“礼遇人才十条”,每年遴选20名音乐人才,在安居、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专属礼遇。而在服务层面,成都音乐文创园建立了专门服务音乐企业和音乐人的专班,为企业提供24小时快速响应。

  其次,是以创新之举为原创音乐版权“保驾护航”。今年4月,全国首个基层法院支持、地方产业部门协同的音乐文创领域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都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武侯区成立,建立了“产业-行政-司法”三级联动维权机制,构建音乐文创知识产权全周期法治服务生态。这是继武侯区版权e法保护服务中心成功运行后的又一次服务革新与能级跃升,标志着成都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格局迈入3.0时代。

  此外,武侯区还在载体打造上持续发力。一方面,以黑胶文化体验馆、沉浸式剧场成都X现场、国风演艺场景蜀宫琴台等为代表的音乐消费场景以“串珠成链”之势形成了独具成都特色的音乐旅游消费动线;另一方面,成都音乐文创园内正建设成都音乐文创总部基地项目,被视为成都发展音乐产业的“决心之作”。

  作为成都音乐产业核心承载地,武侯区已聚集音乐产业链企业700余家,数量居成都全市首位。《2024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也显示,武侯区音乐产业行政支持指数、音乐产业发展潜力指数、音乐产业融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在此背景之下,武侯区对音乐和玉林两大特色品牌的培塑,远不止玉林路民谣音乐季的举办,对特色资源的“富矿精开”和更多高能级品牌活动的举办值得更多期待。

  据了解,为持续擦亮音乐特色品牌,武侯区将增强“音乐文化”IP辨识度,结合音乐学院、川剧院、玉林民谣资源,实施音乐坊周边地块升级打造,提升音乐坊—九眼桥特色街区影响力,推动民谣+餐饮+酒吧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音乐+”消费能级;丰富黑胶文化馆、沉浸式音乐剧场等“音乐+”场景,绘制“音乐地图”打卡点,将音乐元素融入城市“烟火气”,支持创作更多本土音乐作品,让世界听到更多武侯好声音。(来源:武侯区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