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10月21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四川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32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如何评价前三季度四川经济运行总体表现?数据背后透出了哪些新信号?对此,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步回升
“稳”的基础持续巩固
“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步回升。”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今年以来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稳”的基础持续巩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季度延续7%以上的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
生产供给支撑有力。其中,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前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茶叶、水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5.2%、6.1%,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稳步恢复。工业生产稳定增长,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超过85%,其中,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发展带动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3%、13.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互联网经济、商务会展活动等带动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租赁商务、信息传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劲增长,正是四川工业迈向智能化、集群化、服务化的直接反映。”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涵分析,汽车、计算机、电气机械等行业高增长,带动研发设计、软件外包、数据标注等高端商务服务需求激增。他认为,制造业越强,对高附加值服务的需求越旺;服务业越专,对制造业赋能越大。这种“双向奔赴”的融合趋势,正在重塑四川产业生态,推动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市场需求稳步扩大。四川着力抓项目促投资、优环境促消费、拓市场促外贸,不断扩大有效需求。投资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3.1%、6.9%。消费市场稳中有升,限额以上18类商品中有14类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基本生活类消费稳步增长,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2.4%;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4.5%、9.1%。外贸市场韧性增强,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集成电路、电脑及零部件等外贸优势持续巩固,“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新”的动能加速积聚
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持续火爆。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批批蓝色机器人有序排列,待组装调试完毕后,将被发往国内外。卡诺普副总经理邓世海介绍,公司机器人已扩展至焊接、搬运、装配等70多种机型,产品应用覆盖超90%的工业场景。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工业机器人销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样的热度,是四川经济新动能加速积聚的一个缩影。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四川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向高向新向智发展,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6%、20.2%,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48.1%、智能手表产量同比增长54.3%。互联网行业保持较快增长,1—8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
“11.6%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远超工业整体水平,说明四川正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工业机器人的放量,则折射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渗透率提升,生产效率跃迁。”李涵表示。
四川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和清洁高效能源体系,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1.5%、11.4%,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倍、59.4%。清洁能源大省地位巩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同比增长12.1%,水力发电占全省发电量比重达75%左右,太阳能发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许彦认为,今年以来,四川加快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工业的系统性优势逐步显现,既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好”的因素不断累积
近期,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川超”)持续火热,依托“川超”,各地以球赛门票为线,串起“上午游景区、下午看球赛、晚上品美食”的完整消费链,积极打造“赛事+文旅+消费”的闭环体验。仅川超开幕当天,成都双流体育中心就吸引了超2万名观众入场,拉动消费超1亿元。
从体育赛场到车展节会,四川消费活力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四川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世运会为契机发展“票根经济”,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文体旅游消费较快增长,1—8月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0%,其中影视节目制作、电影发行放映、文体娱乐及经纪代理等行业营业收入两位数增长,各地依托“川超”赛事推动相关消费加快回升。线上消费保持活跃,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饮收入、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6.3%。
“全省经济顶住压力、稳步前行,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好”的因素不断累积。
一方面,“两新”“两重”政策效能加速释放,相关需求及生产领域恢复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9%、8.7%。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带动下,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4.3%、11.3%、8.0%。“两新”政策带动相关生产扩张,发电机组、工业锅炉、智能电视、液晶显示屏等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通讯器材、汽车类消费的高增长,一方面证明以旧换新政策对年轻消费群体具有强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该群体消费预期强烈,未来消费增长空间广阔。”许彦表示。
另一方面,四川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助企服务力度,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7%,增速较1—7月加快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持续增强,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0%,较1—8月加快0.3个百分点。
不过,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稳增长压力较大,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压力挑战之下,全年5.5%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增长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许彦认为,从发展动能看,四川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速积聚,经济发展的韧性十足;从发展支撑看,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将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他建议,下一步一方面要聚焦服务消费,重点发展银发经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消费扩张;另一方面着力创造新消费,通过发展智能汽车、陪伴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新型消费产品,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