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源自加拿大的西洋参在成都海关所属天府新区海关顺利办理通关手续,标志着《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食药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试行)》自9月印发以来首批试点商品成功进口。完成该笔业务的成都山岚食品有限公司,也成为四川省内首家实现食药同源商品进口的企业。

根据试点方案及《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食药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商品名单》,成都自贸试验区首批开放的食药同源试点商品共16种,涵盖西洋参、枸杞、黄芪、当归、肉桂等传统上兼具食品与药品属性的商品。这一改革旨在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进口难题,打通政策壁垒,提升通关效率。
“食药同源商品的特殊性,使其长期处于食品与药品监管的交叉地带。”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过去这类商品进口面临“两难”:若按食品监管,存在风险控制难度;若按药品管理,则流程复杂、周期长,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因而,政策改革重点针对三大关键问题:部分业务无法开展、通关时效低、非药品企业进口受限,系统性地优化进口流程。
对进口企业而言,时效往往是抢占市场的关键。
“近年来,健康消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愈加旺盛,进口的西洋参市场很大。”山岚食品总经理叶郁珮深有感触,“改革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更从制度层面破解了原材料进口的堵点。”她透露,如今通关时间从原来的约60天大幅压缩至96小时,企业资金流转速度显著提升,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
如今,根据《改革试点方案(试行)》,在进口通关时,试点企业可凭区自贸主管部门开具的《食药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按食药同源商品的实际用途向海关申报。而海关则核验企业提交的《食药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作为无需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的依据。
政策红利正迅速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燃料”。四川和济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罄表示,政府部门对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业务,而在政策支持下,公司预计将大幅增加西洋参进口规模,未来年进口量有望达到800至1000吨,进一步扩大市场布局。
“该项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是基于四川自贸试验区食药同源试点商品名单,试点企业凭地方自贸主管部门开具的《食药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按照食药同源商品的实际用途向海关申报,无需再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极大地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天府新区海关副关长邱军介绍。
制度创新成果,反映出的正是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取得的新成效。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片区和市级联动,主动推送改革政策,推动举措落地见效,让更多成都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助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