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互鉴: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文明交流”为主题的平行论坛现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明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朝
10月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平行论坛“互鉴: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文明交流”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地的1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文明互鉴的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展开深度研讨,通过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共同探索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文明共生的新可能。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曹顺庆、罗马第一大学古典学系教授乔治·皮拉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等,分别从西方古典哲学、东西方文明互鉴、三星堆神话解读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两场圆桌对话聚焦遗产资源的当代转化与文明互鉴的未来展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思想力量。
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明的根脉,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曹顺庆以“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题,揭开了论坛学术对话的序幕。
曹顺庆指出,文化遗产的本质是对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然而,当前历史叙事中存在“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误区,部分观点违背历史事实,刻意割裂文明间的联系,将西方成果塑造为“独立创造”。
“丝绸之路的物质交融、东西方哲学的相互启发,早已证明文明的繁荣离不开开放对话。”曹顺庆呼吁学界重新审视文明互鉴的脉络,既要挖掘中华文明自身的体系化价值,也要客观呈现东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平等视角超越“中心论”思维。
皮拉斯从西方古典智慧中寻找文明对话的共鸣点。他以“西塞罗与自然法的诞生:理性、人道及正义的基础”为题,阐释了自然法思想作为“跨越文明的精神纽带”的当代意义。皮拉斯强调,西塞罗提出的“理性是人类本质”的观点,与中华文明“天下为公”的理念共同指向对正义的追求,更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形成跨时空呼应。他认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活态对话能力”,古典智慧可为当代文明冲突提供解决方案。
在“遗产互鉴对文明共生的推动与展望”圆桌对话中,中外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文明对话的实践路径。
曹顺庆主持对话时指出,中国学界需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知识体系桎梏,重建兼顾东西方贡献的历史叙事。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弗朗科呼吁,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揭示文明间的“隐形对话”,如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对中国儒家哲学的借鉴。皮拉斯补充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这正是文明互鉴的深层动力。”
文化遗产核心价值在于“文明对话媒介”
如果说理论探讨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思想框架,那么具体的文化遗产案例则成为对话的鲜活注脚。
叶舒宪以“唤醒三星堆文物的神话学方略”为题,提出通过神话学视角激活古蜀文明价值的新路径。“三星堆文物指向的是‘天国想象’。”他通过对比红山文化熊图腾玉器、长江下游兽首玉饰,揭示了三星堆与早期文明的符号共鸣——“熊”“猪”等神圣动物图腾,正是早期文明通过精神符号实现跨区域交流的实证。
叶舒宪指出,三星堆的“沉默”(无文字记载)为当代解读提供了空间,“通过分类梳理其祭祀功能,我们让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开口’讲述古蜀人的宇宙观,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彤以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为案例,展现了古代少数民族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人像碑座上的党项族与汉文化符号并存,调兵令牌上的双语铭文,都印证了西夏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融合特质。”李彤强调,西夏陵的价值在于其揭示了古代多民族如何通过技术、艺术、制度的互鉴实现共生。
文化遗产如何从博物馆展品转化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金惠敏在以“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 文化生活”为题的演讲中给出了答案。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其核心在于让文化遗产“融入活着的传统”,通过“活态传承”(如传统节日、新大众文艺)进入日常生活。
从西塞罗的自然法到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从西夏陵的多元融合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本次论坛通过跨文明、跨学科的对话,揭示了文化遗产作为“文明对话媒介”的核心价值。正如曹顺庆所言:“唯有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与关联性,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