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四场平行论坛于10月31日以“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形式展开,分别以“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重塑: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活态传承”“互鉴: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文明交流”为主题。
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址如何进行保护和管理?10月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聚焦此话题举行平行论坛,海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带来对行业的思考和相关实践。针对古蜀文明的“双子星”三星堆和金沙,专家学者揭示了两者的魅力,并为其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三星堆是独特璀璨的青铜文明
三星堆-金沙究竟有哪些艺术特点?在世界遗产的视野下,它们究竟有何价值?在论坛上,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许杰用“璀璨独特”形容三星堆-金沙的魅力。“三星堆有神奇的青铜大立人和青铜神树,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设计完美,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了三维的视觉效果,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这就是三星堆-金沙文物的魅力所在。”
在许杰眼里,三星堆杰出的青铜艺术来源于生活,“青铜大立人华丽繁复的3层衣饰,应该就是当时实体纺织品的展现。”但三星堆的艺术又超越生活,“比如高近4米的青铜神树无比壮观,是全世界最高的青铜器。三星堆人在其上雕刻了从天而降的龙、展翅欲飞的神鸟,它们和其他文物一起,构成三星堆人想象中瑰丽的神的世界。”
三星堆充满想象力的青铜艺术吸引着海内外的公众,也激发着学者不断探索三星堆的秘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认为,应该在人类文明发展框架下挖掘三星堆-金沙“突出的普遍价值”。
三星堆-金沙有哪些突出的普遍价值呢?杜晓帆从马家窑文化切入,认为以往研究多聚焦其东西向传播,但马家窑文化的传播还打通了南北向文化通道,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汇,为后续三星堆文化、金沙十二桥文化的形成与区域交流奠定基础。这种“流域文明交融”的脉络,正是三星堆-金沙遗址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所以,在三星堆-金沙的价值阐释策略上,“我们可以将三星堆-金沙从过去的神秘奇观叙事,升华为人类文明多元演进的关键例子。当前,我们需要打破孤立介绍文物的模式,系统讲述遗址背后的青铜器铸造技艺等技术革新以及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三星堆遗址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但其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文物,证明人类文明演进路径的多样性,并非单一范式。”
多措并举探索文物保护利用
当下,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阐释仍在进行。在论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与收获,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介绍了三星堆祭祀坑挖坑、掩埋、毁器、焚器等环节的场景重现实验。目前,种种实验结果倾向于6号祭祀坑极可能是真正的祭祀坑。
三星堆文物的神奇以及留下的诸多秘密,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宝贵资源。文物要活起来,首先要把价值阐释好、传播好。杜晓帆认为,三星堆-金沙应该构建时空连贯的系统性阐释体系,打破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及金沙遗址博物馆间的壁垒,让公众清晰感知古蜀文明的传承脉络;同时要平衡媒体宣传、学术阐释与公众解读,既通过严谨学术成果夯实价值根基,又用故事化、场景化语言激发公众兴趣。在对外传播古蜀文明时,建议将三星堆-金沙定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名片。
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已经在阐释、传播上开展了诸多实践。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介绍,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中唯一的考古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大量利用高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考古时空门’让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考古遗址的发掘过程,大型投影、VR眼镜、动画、知识驿站等多元展示方式,也让遗址‘活’起来、‘动’起来。”以展览促交流,搭建国际朋友圈。近年来,金沙携手三星堆联合举办了100余次古蜀文明展,先后走进国内外100多个城市,推动了古蜀文明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当下,全国涌现博物馆热潮,包括三星堆博物馆在内的众多博物馆一票难求。为解决此问题并提升现场体验感,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积极出谋划策:“三星堆可以将博物馆、遗址以及考古工作站等点位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遗址让观众实地了解遗址遗迹、布局和功能,考古工作站可以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文物出土背后的故事。”他还建议探索“延时与限时并举、调整展陈设计、明星文物设单间”等组合,让观众流动起来,缓解参观压力;增加夜场尤其是通宵场,不仅可以缓解观众购票的难题,同时还能变“流量”为“留量”,由此带动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
观点
应放宽视野,将三星堆-金沙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阐释,讲一个更加完整的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和文明演化、演变的古蜀故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
金沙与三星堆同属一个完整文化综合体,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魅力的独特文化体系。三星堆文化是浓厚地域传统与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显示出中国青铜时代区域间文化互鉴的特点。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许杰
三星堆可以将博物馆、遗址以及考古工作站等点位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遗址让观众实地了解遗址遗迹、布局和功能,考古工作站则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文物出土背后的故事。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
自然法是宇宙道德秩序与人类理性的最高和谐,其所蕴含的普遍正义观,是促进不同文明理解与尊重的思想桥梁。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应以古典智慧为纽带加强文明对话。
——罗马第一大学古典学系教授乔治·皮拉斯
蜀道上长时间屹立并受到精心保护的古树,让人看到中国在遗产保护中对历史的尊重,这种对生命与历史交融的守护令人动容。
——意大利阿皮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管委会主任西蒙·奎利奇
保护非遗不应只盯着文化事项本身,而忽略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非遗,尤其是记忆传承类和民俗节庆类非遗,凝聚了社区居民深厚的情感记忆。当共同的记忆载体被激活,大家就愿意连接到一起。
——四川省委党校教授陈叙
□卢星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