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陈运红 张云萍 谭昌国 蒋英琴)5月19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科研人员深入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的移植点,对移栽一年的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展开全面监测。经核查,这批幼苗的成活率高达92.5%,这一成果标志着巧家五针松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谈及此次监测结果,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难掩喜悦之情:“去年移栽时幼苗平均高度仅10厘米左右,如今大部分已长至30厘米以上,最高达49厘米,长势远超预期!”
巧家五针松(学名:五针白皮松)是20世纪90年代在巧家县发现的珍稀特有树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全球仅存野生植株35株,集中分布在巧家县玉屏街道杨家湾村、中寨乡付山村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
自发现以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对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实施了就地保护,并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培育等措施,逐步开展种群回归、近地移植、迁地移植,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然而,多年监测显示,巧家五针松在林下并无自然更新现象,人工繁育成为扩大种群、保护这一极危物种的关键手段。
2023年,保护区科研所采集二代种进行人工繁育,成功培育出1000余株三代幼苗。为突破种群繁衍困境,2024年6月,科研人员抓住雨季黄金期,将其中1000株三代幼苗首次移植到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的新移植点。
2023年,科研人员利用二代种子成功培育1000余株三代幼苗。次年6月,抓住雨季有利时机,首次将这批幼苗移植至海拔、气候适宜的梨树村新移植点。“我们2020年在此试种11株,成活7株且长势良好,这才决定大规模移植。”科研所工作人员张天壁介绍道。
“通过监测,去年移栽的1000株巧家五针松,成活了925株,成活率达到了92.5%,这是我们历年来在所有巧家五针松移植点中成活率最高的一个点。”胡艳萍说。
据了解,经过30多年保护,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累计实现人工繁育8000余株,保存幼苗幼树4000余株,其中巧家县境内移植存活3000余株,昆明、楚雄、大理等不同生境地共移植存活1000余株。
胡艳萍说:“我们将总结这次移栽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巧家五针松的移植范围,不断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现种群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