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5月22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正式发布《2025昆明宣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
本届大会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繁荣人类和地球”为主题,来自60多个国家的800余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科研机构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春城,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发挥农业生物多样性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共商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大计。
大会现场
会议期间,58位专家、学者作了40余场主旨演讲、专题报告,6场主题分会及15场平行边会相继举行。70多份学术海报、18项创新案例展览,全方位呈现了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突破以及各国在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模式、传统农耕智慧转化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为各国科研团队、不同年龄段、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零距离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引。
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卡洛·法达先生代表大会宣布《昆明宣言》
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与会专家、代表在政策支持、行动计划、社区参与、技术创新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明确了行动方向与重点任务。经参会代表举手表决通过,大会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卡洛·法达先生代表大会,正式发布《2025昆明宣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如何成为应对全球性互联挑战的跨领域解决方案,指出金融与经济增长、营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性别与平等、保护与管理是农业生物多样性惠及人类和地球的六大关键领域,提出了行动路径和计划,明确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应对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在闭幕式上表示,中国始终是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与坚定推动者,在种质资源、“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基因编辑、大数据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实践经验正不断提升。中国将继续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科研成果与治理经验,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取得更多突破,为守护地球农业生物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副主任玛塞拉·金特罗表示,本次大会让人印象深刻、深受启迪。大家在昆明建立联系,并将共同推动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探索。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表示,本次大会明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实践的前行方向、深化了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地处“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农业大学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产教研融合,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深耕“卡脖子”问题,让“云南方案”造福全球,为保护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特别设置的传统农耕智慧展区引发广泛关注,来自哈尼梯田、侗乡稻作等地的生态农业实践,与基因编辑、大数据监测等现代技术形成创新对话,彰显了科技赋能传统智慧的新路径。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张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