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区变为集助餐、康养、文娱于一体的“睦邻客厅”,形成“一碗汤距离”的养老圈;党群服务中心转化为医养服务站、老年大学和健康小屋,精准满足不同健康状态老人的需求……昆明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创新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步行可达、功能集成、智慧响应”的一刻钟养老服务网络,努力绘好老年人幸福生活新图景。
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医疗、日间照料等服务,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又破解了传统养老模式的痛点。多元化、便捷化的养老服务可感可及,幸福晚年的成色越来越足。
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成为全社会面对的一道难题。在严峻的形势下,昆明市积极应对,出台政策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力点。
在政策引领下,昆明市优化调整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制定区域内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计划。通过新建、改建、与社会力量合建等方式,在街道、社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公办养老服务设施,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职能。组织相关机构开展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应急救护培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比如在助餐方面,明确提出到2026年底,全市实现每个街道至少建有2个城市老年幸福食堂(助餐点),乡镇建有老年幸福食堂(助餐站点)覆盖率不低于60%。
这幅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新图景,正一步一步拼图、上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在合力绘就以一刻钟为半径的幸福同心圆。数据表明,目前昆明主城区已建成3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均服务上万人次。在试点社区,老年人满意度达89.7%,助餐覆盖率为78%,医养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这个将养老难题转化为民生温度的工程,需要提速、扩面、增效,惠及更多有需要的老年群体。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尽心尽力织密一刻钟养老服务网络,在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的同时,稳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守护好最美“夕阳红”。(昆明日报 记者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