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粽香漫过云南凤庆的青瓦白墙,端午的古老仪式便在糯香与欢笑声中,完成了一次从舌尖到心尖的文化传承。
粽子
凤庆的土碱粽大多以甜为韵,将山野间的染饭花化作天然染料,赋予糯米金黄的色泽。经碱水浸透的粽子如金珀般璀璨,颗颗晶莹,惹人垂涎。碱水仿佛神奇的魔法,不仅为粽子染上迷人色彩、增添独特香气,更默默守护肠胃,帮助消化,让美味与健康并存。而凤庆特有的野生芦蒿,叶片宽大舒展,自带山野清香,自往昔岁月起,便是当地人包粽无可替代的天然粽叶,为土碱粽增添一抹自然的芬芳。
一大早,凤山镇前锋村村民张丽美便和亲友们忙碌起来,洗粽叶、泡糯米、切核桃……小院里粽叶翻飞、糯米飘香,邻里闲话家常,整个院子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填满,编织出一幅温暖的端午民俗画卷。
采摘粽叶
洗净的粽叶,修去头尾后灵巧卷成漏斗,舀入糯米轻轻压实,再以棉线缠绕捆扎,指尖翻飞间,一枚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成型了。十多年的包粽子经历,张丽美积累了丰富经验:“最难的还是包的过程,绑松了它一煮就会散开,太紧的话粽子吸水膨胀,会把这个粽叶撑开。松紧程度,全靠经验。”
土碱粽
今年,张丽美家的土碱粽风味更丰富,火腿咸香、蜜枣清甜、花生绵密,还新增了凤庆特色核桃粽。将核桃细细切碎,均匀拌入泡好的糯米中,裹上粽叶蒸煮。出锅的核桃土碱粽,既有传统碱粽的金黄透亮,又添了核桃的醇厚香甜,口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张丽美介绍:“能把我们当地的这些好东西融入粽子美食里,创新出一些新的口味,就更受我们年轻人的欢迎。”
张丽美教女儿包粽子
粽叶在张丽美手中翻转时,总带着妈妈当年灶台前的温度。泡米的瓷盆、缠粽的棉线,都是儿时学手艺的印记。如今她将浸米、裹叶、缠绳的老法子教给女儿,看小姑娘笨拙的模样,像极了当年母亲含笑的眼神,三代人的时光,都包进这一抹糯香里。
张丽美感慨道:“小时候跟着妈妈包粽子,不仅感受到粽子的好吃,更能感受到妈妈的爱。现在,我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传给我家姑娘。”
核桃粽
将包好的粽子整齐码入锅中,中火慢炖整整7小时。待热气裹着粽香漫溢,揭开锅盖,金黄透亮的碱水粽便可端上餐桌了,剥开粽叶,金灿灿的粽身展露眼前,令人垂涎。蘸上糖稀咬一口,香甜在舌尖化开,紧接着土碱粽特有的草木清香在口腔四溢,甜润不腻。这无法复刻的传统风味,承载着文化的积淀,更藏着无数凤庆人记忆里被粽香萦绕的团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