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碧炜
在昆明市滇池畔的海晏村,曾经沉寂的闲置渔屋如今焕发新生,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民宿集群。
数据显示,这种“民宿+文旅”模式已在云南形成燎原之势——2024年春节期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宿销售额同比上涨201%,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地网红民宿“一床难求”,成为云南民宿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生动注脚。
然而,省政协委员普雁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全省民宿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数量虽不少,但发展层次整体不高;不少民宿仍停留在“招待所”水平,装修材料简陋、床品质量参差不齐;以本地村民为主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意识薄弱;民宿设计风格同质化严重,重模仿轻创意,千篇一律的“网红风”让本地文化逐渐失语。
“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宿空间,而是激活乡村资源的‘转换器’,它正以独特的方式成为撬动云南乡村振兴的杠杆。”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普雁翔提交了《关于规范民宿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提案建议,应设立民宿管理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对拟冠以“民宿”名称的经营主体实施前置审核,通过登记、备案等形式实现多部门联动监管,破解“九龙治水”的困局。
针对线上平台监管难题,提案建议,对无法取缔的潜在房源,可通过身份识别门锁联网、远程消防报警等技术手段,使其符合安全要求并纳入监管。同时,搭建共享大数据平台,将平台数据接入监管体系,建立“红黑榜”惩戒机制,从源头堵住证照不齐房源的上线通道。
“应加快出台符合云南特色的民宿地方标准,针对旅游民宿、旅居养老等不同业态制定差异化规范。”提案建议,应盘活城镇房源推动小型酒店转型,利用城乡接合部和乡村闲置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集聚格局。同时,鼓励等级民宿通过自营、联营、联盟等方式与其他业态协同发展,打造业态深度融合的示范典型。培育一批有情怀、懂文化、会经营的经营人才,通过“银龄人才计划”等渠道吸引返乡人才,将民宿人才纳入专项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