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农家书屋涵养乡村“精气神”
云南日报  4小时前

  本报记者 黄翘楚 饶勇

  每周三上午9时,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集镇中心的青石板路上,“流动书摊”的红色海报格外醒目。书架上,农技科普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草药种植指南》被翻得卷边,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实操手册;孩子们捧着卡通绘本看得聚精会神,家长们则在一旁挑选《家风家教小故事》等读物……

  “移动服务为农家书屋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屏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协良介绍,为打破传统书屋阵地限制,屏边县采取进村入户送书、田间地头宣讲等方式,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多样需求,破解了农村群众“读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屏边县打出阵地“融合牌”,将文明实践所、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有机整合,实现空间共享,并建立“专兼职管理员+志愿者”管理模式,定期开展培训,增强管理队伍活力。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农家书屋对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读者阅读习惯迁移、书屋地理局限、服务单一等现实挑战,屏边县创新探索“农家书屋+”融合模式,丰富农家书屋内涵与外延,让沉睡的书籍“动起来”“活起来”,使其成为惠农政策的“传声筒”,成为广大群众学文化、长技能的“黄金屋”。

  “倒春寒时,你们可算是帮了老百姓的大忙。”在玉屏镇卡口村委会荔源村农家书屋,卡口村党总支书记李龙飞握着农技人员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

  今年春季寒潮突袭,不少正值花期的荔枝树遭受了冻害,这时,乡镇县各部门联动,在农家书屋和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带来了一场妃子笑种植技术培训。农技人员结合书本,讲解合理采果修剪、安排荔枝花期、根外追肥等技术。“如果没有老师指导,花和幼果肯定都掉光了。”李龙飞说,如今书屋农技书籍借阅率持续攀升,村民学习热情高涨。

  为解决过去书屋活动无人组织、书籍配备不对口的问题,屏边县联动民政、教体、文旅等30余个部门,组建专家、乡土能人组成的师资库,梳理50余项群众需求清单。县图书馆与农科局、新华书店协同建立流动书目库,通过图书漂流、跨村交换等方式实现资源流转,按月更新书籍,精准对接村民需求。

  “猕猴桃疏果要去强留中,去除两端留中间……”在“苗乡屏边”微信公众号“农家书屋小课堂”里,农技人员张师傅的视频讲解直观实用。为进一步拓展农家书屋服务半径,屏边县整合图书馆“超星读书”小程序资源,拍摄30期科普视频,在80个农家书屋布设标识,同步开发喜马拉雅、“学习强国”等有声平台,村民用手机扫码就能听书、学技术,书香真正飘进了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正值暑期,玉屏镇卫国社区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来自周边村(社区)的50余名孩子正耐心等待着农家书屋开门。“假期里,我们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为主,设计了兴趣启发、红色教育、阅读分享等丰富多元的课程,书屋成了整个社区最热闹的地方。”玉屏镇宣传委员孙开华介绍。

  同时,玉屏镇招募了113名志愿者,将农家书屋与室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屋内学农技理论、屋外学实操的农用技术培训,屋内讲革命故事、屋外现场砥砺初心的红色教育,屋内讲民族文化、屋外动手实践等系列活动,以“链式”服务新模式让农家书屋发挥更大作用。

  相同的场景还发生在新现镇洗马塘村,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正在举行暑期读书会,环墙而立的书柜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园地。“在书香的熏陶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放下了手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家还经常给我们念叨学到的东西,没想到小小的书屋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学生家长万直红感慨地说。

  丰富的功能性与沉浸式体验感,是屏边县农家书屋扎根乡土、聚拢人气的密码。随着文明习惯提升、孩子公益辅导、家长夜校等200余场“农家书屋+”文明实践活动的陆续开展,屏边县80个农家书屋正如一个个文化“枢纽”,连接起知识与土地,串联起政策与民心,让书香浸润的广袤土地,培育出更具活力的乡村“精气神”。

  短评

  为让小书屋发挥大作用,屏边县通过阵地融合、资源融合、活动融合,创新探索“农家书屋+”模式,破解了过去农家书屋管理不到位、服务不精准、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难题,为培育涵养文明乡风、解决“一老一小”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屏边县功能多元、体验立体的农家书屋,更好地对接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让书本文字转化为果园里的疏果剪枝技巧,让绘本故事成为亲子共读的情感纽带,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与广袤乡土的深度融合实践,为更多的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家书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