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在银行工作多年、前景可期的张海龙,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脱下西装,换上警服,一头扎进昆明市东川区城西片区的警务工作中。8年时光流转,张海龙已经从社区警务“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东川区公安局新村派出所副所长,他还将在银行工作中养成的数据思维、风险管控意识、精细化管理习惯等金融思维融入社区治理,走出一条独特的跨界暖心路,并在2025年荣获个人嘉奖。
用数据思维建一本民情账
为做好社区工作,张海龙利用过去学习到的金融行业客户管理精细化方法,做了一本社区治理的“民情台账”——哪栋楼住着独居老人、哪个片区流动人口集中、哪些家庭存在矛盾纠纷……这些动态更新的数据,是他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用本子一页页记下来的。
群众事无小事,细微处显真情。在张海龙的工作清单上,居民的每个诉求都被标注、跟踪、闭环处理。这种将金融行业的服务理念与社区警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让数据有了温度,让治理更显精准。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民情数据库”,成为他预判风险、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独特密码。
用风险管控巧解社区矛盾
在张海龙的社区治理词典里,风险管控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曾经的金融从业者,他将专业领域的风险评估框架灵活运用到社区矛盾调解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风险化解法。他的调解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倾听诊断,以银行客户经理式的耐心梳理矛盾脉络;其次是精准拆解,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和扎实的法律知识条分缕析;最后是闭环处置,确保每个调解结果都经得起时间检验。从2023年1月至今,张海龙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01件,成功率达99%。
这套方法不仅在张海龙手中屡见成效,更被新村派出所其他民警学习借鉴,成为化解社区矛盾的“利器”。今年3月,新村派出所接到一起房产中介纠纷报警:某房产中介公司员工因客户杨先生“跳单”导致经济损失,双方多次发生口角。接警后,新村派出所民警迅速了解核实情况,并主动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经过几个小时的说理劝导,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张海龙的创新实践并未止步于个案调解,他进一步将金融行业的“联动风控”理念借鉴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协同体系,通过搭建“多元调解平台”,实现治理资源的深度整合。在“多元调解平台”中,司法所的专业力量、调解员的经验优势、网格员的属地熟悉度以及楼栋长的群众基础等被有机串联,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转的矛盾预警化解网络。
用审计标准筑牢辖区安全网
张海龙将金融行业的严谨审计理念,转化为社区安全防控的工作标准,梳理出细致入微的“安全隐患排查清单”。他不仅对沿街门市、各物业、居民区的消防隐患进行排查,还经常走访辖区工地、劳务市场、群租房、医院等易出现消防隐患的单位和场所,在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张海龙用耐心和责任心为辖区居民打造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细致排查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张海龙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该约谈警示的绝不手软,该专业指导的倾囊相授,该依法处罚的坚决亮剑,确保每一条风险都整改销号、见底清零。正是凭着这种近乎“零容忍”的态度,派出所民警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用用户体验播撒法治“金种子”
张海龙坚信,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是长治久安的根基,而普法不是照本宣科,应该让法律走进群众心里。在银行积累的服务客户的经验告诉他,有效传播必须注重“用户体验”,因此在走街串巷、调解纠纷、安全检查的过程中,张海龙巧妙运用“聊天式”普法,用街坊邻居听得懂的语言,讲反诈防骗、防火防盗、权益保护,把枯燥的法律条款变成实用的生活智慧,成为社区里深耕普法的“播种人”。
针对青少年普法,张海龙更有独到方法。他定期走进校园,精心设计互动普法课,通过闯关游戏、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把交通安全规则、防范校园欺凌的招数、识别电信诈骗陷阱的诀窍等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遵纪守法的种子。
记者唐丽 通讯员李连果 胡曼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