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高校校园能否向社会公众开放再次成为焦点。教育部官网曾在发布有关政协提案答复意见时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那么,云南各地高校大门打开的程度如何?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推出“云南高校开放程度系列调查”,聚焦各所高校大门是否向公众敞开。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除少数高校由于安全、设施维护等原因暂未开放外,云南省内高校基本实现了校园开放或半开放制。通行方式是采用小程序预约制,待审核预约成功后,再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证核验入校。个别高校如云南财经大学,则是访客在校门口扫码,填报个人信息后直接入校,实现了即访即入。
从游客角度来看,扫码入校更简捷高效,免去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也能获得更好的体验感。预约制虽然从管理层面来说相对稳妥,但因为增加了一道审核程序,受制于审核时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的行程安排,无形中增加距离感。当然,这与游客数量、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对校园开放抱以什么样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要为云南财经大学等少数实行扫码入校的高校点赞。
高校校园向社会开放,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2023年底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跨栏入校”事件,更是将这一话题推至高潮,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北京大学校门口安装了闸机,师生都需刷脸入校。李植未授权学校使用其个人信息,只能凭证件入校。李植为避免等待,直接抬腿跨过闸机进入校园,被保安拦截。
李植“跨栏入校”的动作,成为一种隐喻,凸显出高校管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李植表示,2008年之前,北京大学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他发文建议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闸机、自由出校。这个建议当然并未被采纳,但意外的是,李植的飞身一跃敲开了不少大学的校门,此前禁止外人入校的高校,纷纷推出了预约制,开放校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值得讨论的是以何种形式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公办大学都是社会办学,靠财政资金供养,理论上应归全民共有,实现资源共享。更何况大学每年都有3个多月的假期,公共设施闲置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至于有人担心的校园安全和干扰教学秩序等问题,实际上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大学生大多已经成年,大学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小概率事件不能成为因噎废食的充足理由。良好的管理,完全能够实现两者的平衡。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如果理解这句话,就能明白大学的校门为何要开放。一个社会不能只有功名利禄,还需要知识、文化的滋养,感受文明的力量。而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传递这种力量的桥梁。家长带孩子去北京旅游,为什么要去北大、清华看看,云南有那么多的景点,为什么外地游客还要打卡各大高校,又或者说西南联大为什么有那么崇高的历史地位?原因就在于,大学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让一个社会有更多超越物质的追求。
社会公众需要大学打开校门,感受校园的氛围,大学自身也需要主动打开校门,展示自己的形象,释放自由开放的精神。近年来,云南不少高校通过网络造梗的形式进行招生宣传,且频频出圈,正是这个道理。最后还想建议云南各大高校,如果访客没有那么多的话,不妨取消预约制,像云南财经大学一样,实行扫码入校。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