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碧炜
近年来,云南在基建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2023年滇藏铁路丽香段正式通车运营,到如今渝昆高铁云南段关键隧道贯通,成渝与滇中的壁垒即将消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GTC项目以38.9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编织起“一港二铁六路三轨”的立体交通网;磨憨国际口岸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大关,中(国)老(挝)铁路如一条黄金动脉,带动外贸增长逾10%。在发展绿色能源上,电力装机突破1.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九成;滇中引水工程亦稳步推进,为城市群未来水源系上“保险带”。
然而,在高歌行进的同时,基层的痛点却如芒刺在背。农村火灾引发的悲剧较多,暴露出乡(镇)消防体系的脆弱;处理设施陈旧老化,清运能力捉襟见肘,“垃圾围村”的阴影让村容生态双双告急。城市深处,公共建筑能耗居高不下;老旧小区燃气管道覆盖率低,清洁能源红利未能普惠民生。
面对这些问题,我省各级政协委员的智慧如星火汇聚。针对消防痛点,建言推动乡(镇)“一队一站”达标建设,构建高效指挥体系;破解垃圾困局,开出“科学布点+强化清运+就地处理”的药方。在能源转型前沿,委员们聚焦数字化赋能与管网攻坚:公共建筑亟须搭建能源管理平台,以智能传感器与数据分析驱动节能;加快支线管道建设降低气源成本,编制专项规划评估管道老化,让天然气尽快走入千家万户……
展望前路,云南基建需在“高大强”与“精微实”间寻求更优解。交通网络骨架既成,精细化运营与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将成为价值释放的关键;绿电装机傲视全国,更需借力数字化将公共建筑转化为节能降碳新阵地;引水工程保障“生命线”之余,乡(镇)消防站建设、垃圾清运车辆配置、老旧小区燃气管道覆盖等“毛细血管”工程,亦是提升民众获得感的安全网与幸福线。
云南的跨越,终究要落脚于山海间每一处炊烟的安宁与尊严,基建的伟力才能真正化为大地上升腾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