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玲玲 实习记者 李焦 文·图
在第三届滇商大会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云南生物制药、绿色能源、有色金属、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是激活云南资源优势、释放产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一个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资源整合型平台,拥有2000多家会员单位、150余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6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00多位不同领域的院士参与其中,积累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30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王建华表示,这些资源都可以根据云南的需求进行匹配对接,促进更多成果、人才和项目落地云南。
2015年,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昆明举办。10年来,云南凭借资源禀赋不断结出融合创新硕果:云南冶金、云南天士力等10余家企业入选全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好案例,云南白药、云南侨通包装印刷公司等单位起草的10余项团体标准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归口发布,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及个人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奖”。
王建华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使命就是让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该促进会已在云南支持建设多个联合实验室:西南林业大学与云南这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中国产学研西南生物多样性虚拟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云南省肿瘤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共建的“中国产学研临床营养与精准干预联合实验室”,着力推动医学成果转化……这些合作创新平台,就像一个个“接口”,把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绿色能源等先天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云南中小企业占比超九成,但创新资源有限。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王建华提出“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借梯登高”的构想。他介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起成立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作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推进云南的高校和企业对接合作,促进云南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该促进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一大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好案例,这些好案例展示了各行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好做法和新经验,可以供云南企业家借鉴参考。
王建华认为,“开放包容、富滇济世”的滇商精神体现了时代担当与创新精神,已经深度融入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与“三大经济”实践。中老铁路的“黄金通道”效应和沿边产业园建设,为云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机遇。铁路运输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老挝的铁矿石、木薯粉等资源与中国机电产品、光伏组件等形成双向流通。
在这种态势下,如何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三大经济”加快发展?王建华提出,在数字经济领域,滇商可联合高校建设数字经济平台,助力参与南亚东南亚数字规则制定;在绿色发展领域,以产学研攻关为支撑,在沿边产业园落地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形成方案并借中老铁路输出;在特色农业等领域,联合科研力量共建国际平台,推动滇商融入区域创新链。
在绿色能源、跨境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如何传承滇商精神、加快培养青年滇商?王建华说,高校要守好“主阵地”,开设交叉学科,把技术、商管、外贸知识拧成一股绳;搞“双导师制”,让教授和企业家一起带学生,把滇商的真实项目搬进课堂;青年创业基地也得接上“技术线”,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给年轻人的创业梦搭起技术支架。
王建华说,关键是让科学家、金融家、滇商坐在一起“搞协同”——科学家带来严谨,金融家带来视野,滇商带来市场敏锐,碰撞出的“协同创新文化”自然能让滇商精神落地生根。“多讲讲他们合作的故事,比如,怎么用技术解决云南发展难题,年轻人就更能读懂和传承新时代滇商精神。”“要让青年创业项目亮亮相,让产学研合作能实实在在落地,让青年滇商做实体经济的‘深耕者’、创新融合的‘先行者’、云南发展的‘共建者’。”他深切期望青年滇商既带着技术闯市场,又揣着“富滇”初心扎根基,让滇商精神在产学研合作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