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录取季,临沧市凤庆县新华乡水源村党总支书记陈庆茶都格外忙碌,他要把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一送到考生家中,同时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座谈会。
“每送达一封通知书,心里就多一份自豪。”陈庆茶说,一个个考出来的大学生是村里最值钱的“家产”,拆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村民夏季里的大喜事。
特别是七甲自然村,靠“攒”大学生成为令人羡慕的村庄。这个仅有36户人家的彝族小山村,2023年的时候就走出42位大学生。
据介绍,七甲自然村自古以来就有崇学重教的传统,而“60后”“70后”出生的这些村民,由于家里困难,大多数在乡里念完初中就没有机会再到城里读书。
“孩子能读多远,咱们就供多远,‘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他们的骨子里,弥补遗憾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力为孩子读书创造条件,让下一辈有机会走出大山。
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茶静是村里的学霸,她自小就看着父母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读懂父母的用心良苦,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在她的影响下,弟弟茶琛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中南大学。
近日,陈庆茶又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往七甲自然村。送达之时,由于孩子放牛尚未归家,父亲冯志强迫不及待地拆封了喜悦:“娃娃从小就想着当医生,如今考上了医科类大学,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家住水源村格的小组的字华艳同学也在当天收到陈庆茶送来的通知书。“读高一时我参加了村里的大学生座谈会,学姐茶静的励志故事感染我,一直激励着我要好好学习。”手捧云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字华艳心存感激。
“水源村只有5个自然村、800多人,而每年都有好几个孩子考上大学。”陈庆茶说,在七甲良好家风学风的影响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教育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命运,还有村子的面貌。如今的七甲自然村,通过汇聚大学生这支力量,村庄变靓了,民风变美了。
云南网通讯员 双春天 李亚权 朱雯雯 字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