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昆明市已经构建两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2+6+N”的城市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检验检查互认等、急危重症转诊、复杂病例联合会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点点滴滴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2024年,《昆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以昆明市延安医院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家三级综合医院为牵头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省精神病医院等6家市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协作医院,各县(市)区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构建两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2+6+N”的城市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在新体系中,牵头医院强化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分级诊疗、检验检查互认等工作机制;协作医院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科特色诊疗、急危重症转诊衔接以及复杂病例联合会诊服务;县(市)区医院主动承接牵头医院下沉的专家、技术资源,让患者享受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管理骨干下沉,15名来自牵头医院的管理人才赴成员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提升管理水平;专家资源下沉,市延安医院建立80个专家工作站,去年以来完成出诊、手术带教数百次,市一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让基层医院掌握更多高难度技术;门诊号源下沉,专家号、特需号等向成员医院开放,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服务。
同时,医疗资源共享让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市延安医院心电诊断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让远程心电会诊服务覆盖更多基层医院;市三院先进大型设备向基层开放预约,避免重复购置,惠及数万名患者;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查;信息化赋能让协同更高效,两大医疗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为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支撑。
随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不断深入,昆明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民就医体验持续改善。以往,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不得不涌向三甲医院,造成“看病难”的问题。
如今,在医疗集团带动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能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规范化诊疗,以及急性重症的早期救治和转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集团内实现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顺畅运行,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快速转诊到牵头医院接受救治,康复期患者则转至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就医格局。
案例 >>>
禄劝县一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快速救治
8月7日14时07分,120救护车在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前停下,医护人员迅速把心梗患者马伟(化名)推进医院Dsa(数字减影技术)介入手术室。17分钟后,医护人员通过Dsa为他打通了堵塞的血管,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是今年3月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完成的378例Dsa介入手术中用时最短的一例。
53岁的马伟家住禄劝县撒营盘镇,距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近百公里。山路崎岖,正常开车需一个半小时。
8月7日11时左右,马伟在家里突然感觉胸口剧烈疼痛,家人紧急将他送到撒营盘卫生院救治。医生张继丹接诊后,迅速为其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情况紧急!张继丹一秒也没有耽搁,迅速将心电图上传至“禄劝县胸痛卒中救治信息群”。
“老师,麻烦看下心电图,胸痛1小时,心肌酶今天没有试剂做不了。”张继丹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建议尽快转院进一步评估。”微信昵称为“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值班电话”的值班医生马上在群里回复。
“县医院老师,刚刚这个病人转出来了,需要你们对接。”12时59分,撒营盘卫生院工作人员李仁秀在微信群里提醒。
幸好,禄劝县一院建立了这个群,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基本都在这个群里。禄劝县一院每天有一名总值班医生24小时在群里值班,并专门配有一键启动值班手机,时刻关注群里患者的急救、求助等信息。
当天中午,张继丹刚将马伟的心电图发到群里,近百公里外的禄劝县一院的值班医生就立即响应。值班医生第一时间进行远程救治指导,并同步启动绿色通道,通知Dsa介入手术室做好准备。
8月7日中午,医护人员在Dsa介入手术室等候马伟的到来。众所周知,心梗患者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救治,特别是90分钟内必须先打通血管,患者活下来的机会才会加大。
14时07分,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停在门诊大楼前,马伟马上被等候多时的医护人员推进了Dsa介入手术室。
“局麻……留意血压……”手术开始了,张霖叮嘱手术团队。介入室里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展开手术,穿刺成功、导丝通过、造影成功。17分钟后,前降支近中段植入2枚支架,马伟狭窄的血管被打通。他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随后被送进ICU接受后续治疗。
记者:徐 婕 黄河清
编辑:张 捷
责编:张晓莉
一审:廖晶蓉
终审:代兴波
目前,昆明市已经构建两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2+6+N”的城市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检验检查互认等、急危重症转诊、复杂病例联合会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点点滴滴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2024年,《昆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以昆明市延安医院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家三级综合医院为牵头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省精神病医院等6家市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协作医院,各县(市)区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构建两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2+6+N”的城市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在新体系中,牵头医院强化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分级诊疗、检验检查互认等工作机制;协作医院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科特色诊疗、急危重症转诊衔接以及复杂病例联合会诊服务;县(市)区医院主动承接牵头医院下沉的专家、技术资源,让患者享受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管理骨干下沉,15名来自牵头医院的管理人才赴成员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提升管理水平;专家资源下沉,市延安医院建立80个专家工作站,去年以来完成出诊、手术带教数百次,市一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让基层医院掌握更多高难度技术;门诊号源下沉,专家号、特需号等向成员医院开放,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服务。
同时,医疗资源共享让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市延安医院心电诊断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让远程心电会诊服务覆盖更多基层医院;市三院先进大型设备向基层开放预约,避免重复购置,惠及数万名患者;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查;信息化赋能让协同更高效,两大医疗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为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支撑。
随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不断深入,昆明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民就医体验持续改善。以往,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不得不涌向三甲医院,造成“看病难”的问题。
如今,在医疗集团带动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能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规范化诊疗,以及急性重症的早期救治和转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集团内实现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顺畅运行,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快速转诊到牵头医院接受救治,康复期患者则转至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就医格局。
案例 >>>
禄劝县一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快速救治
8月7日14时07分,120救护车在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前停下,医护人员迅速把心梗患者马伟(化名)推进医院Dsa(数字减影技术)介入手术室。17分钟后,医护人员通过Dsa为他打通了堵塞的血管,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是今年3月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完成的378例Dsa介入手术中用时最短的一例。
53岁的马伟家住禄劝县撒营盘镇,距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近百公里。山路崎岖,正常开车需一个半小时。
8月7日11时左右,马伟在家里突然感觉胸口剧烈疼痛,家人紧急将他送到撒营盘卫生院救治。医生张继丹接诊后,迅速为其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情况紧急!张继丹一秒也没有耽搁,迅速将心电图上传至“禄劝县胸痛卒中救治信息群”。
“老师,麻烦看下心电图,胸痛1小时,心肌酶今天没有试剂做不了。”张继丹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建议尽快转院进一步评估。”微信昵称为“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值班电话”的值班医生马上在群里回复。
“县医院老师,刚刚这个病人转出来了,需要你们对接。”12时59分,撒营盘卫生院工作人员李仁秀在微信群里提醒。
幸好,禄劝县一院建立了这个群,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基本都在这个群里。禄劝县一院每天有一名总值班医生24小时在群里值班,并专门配有一键启动值班手机,时刻关注群里患者的急救、求助等信息。
当天中午,张继丹刚将马伟的心电图发到群里,近百公里外的禄劝县一院的值班医生就立即响应。值班医生第一时间进行远程救治指导,并同步启动绿色通道,通知Dsa介入手术室做好准备。
8月7日中午,医护人员在Dsa介入手术室等候马伟的到来。众所周知,心梗患者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救治,特别是90分钟内必须先打通血管,患者活下来的机会才会加大。
14时07分,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停在门诊大楼前,马伟马上被等候多时的医护人员推进了Dsa介入手术室。
“局麻……留意血压……”手术开始了,张霖叮嘱手术团队。介入室里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展开手术,穿刺成功、导丝通过、造影成功。17分钟后,前降支近中段植入2枚支架,马伟狭窄的血管被打通。他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随后被送进ICU接受后续治疗。
记者:徐 婕 黄河清
编辑:张 捷
责编:张晓莉
一审:廖晶蓉
终审:代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