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破困局 医心暖边疆
云南日报  3小时前

  

  刘菲在为病人做术前准备。 本报记者 高玥 通讯员 李凡 摄

  即将告别拉祜山乡的那个夜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刘菲在朋友圈发出临别视频,画面中满是不舍。

  2022年7月底,受中组部委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的5名医生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组团式”帮扶,队长刘菲担任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彼时的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执业医师持证率仅28%;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未通过省级提质达标评审,更严峻的是当地群众为寻求大病救治不得不辗转他乡。

  面对困境,刘菲和医疗团队以系统性变革破局,一手提升医疗硬实力,一手锻造管理软实力。骨科、整形外科等7个援建科室成为改革先锋站——1544次手术示教、181项新技术、302场学术讲座,从“点”上带动全院科室共同革新诊疗理念与运营模式。上海九院整复外科这一“王牌学科”的引入,不仅填补了普洱市公立医院整形外科的空白,更依托“云南省县级医疗机构整形外科专项培育计划”,使先进技术从澜沧辐射全省,目前已招派两批共21名医师赴全国整形外科中心进行专项深造,沪滇医疗协作首次实现省级辐射的突破性探索。

  3年来,依托上海九院的力量,“组团式”帮扶的优势逐渐显现:整形外科、肿瘤科、微创介入治疗中心、疼痛中心、康复科等一批为当地“量身定制”的科室相继诞生。

  过去,山区心梗的患者从家里送到县医院要两三个小时,到普洱市又得花一个半小时。医院成立微创介入治疗中心后,帮患者抢回了治疗的“黄金时间”。如今,每年有1000多例手术在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完成,这背后更是1000多个家庭的幸福。

  “技术决定高度,温度拓展宽度。”刘菲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长久之计。除了上海专家“传帮带”外,医院还选拔了“种子选手”到上海九院培训学习。在“带土移植”培养模式下,一支有技术、有温度的医疗队伍正在澜沧迅速成长,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从28%飙升至79%;通过“启航计划”精心培育青年医师,中层干部及骨干全员赴沪轮训,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与精细化制度如活水注入。

  三年躬耕,结出“三轴驱动”的丰硕成果。2023年,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以全省第一高分通过提质达标验收,五大临床服务中心相继建成,为冲击三级医院筑牢根基;科研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从市级课题到省级项目,学术之火由星点渐成燎原;更直观的是百姓的信任——2024年门诊量同比增长35.73%,住院人数增长27.86%,患者外转率骤降47%。

  2025年8月1日,新一批援滇医疗团队已接过使命的薪火,开启又一轮三年帮扶。从黄浦江畔到澜沧江头,沪滇协作的星火在接力相传中愈发炽热,映照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共生的康庄大道。山海情未了,枝叶总关情,这份跨越千里的守望,正为边陲之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