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咖啡师,飘香全国的职业新名片
开屏新闻客户端  2天前 01:10

  在云南普洱,咖啡的香气正与千年茶韵交织出一幅独特的产业图景。这里不仅是“中国咖啡之都”,更是全国咖啡人才培育的摇篮。从种植庄园到都市咖啡馆,从初加工工坊到精品门店,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普洱咖啡师”队伍正在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咖啡产业振兴、带动就业创业的新力量。

  

  标准先行,构建全产业链人才“摇篮”

  清晨,太阳刚刚爬上山头,小凹子咖啡庄园里已有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辨认咖啡果的成熟度。“咖啡鲜果初加工不只是技术,更是风味的起点。”培训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这样的场景,正是普洱市构建咖啡人才标准化培养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普洱市以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强链工程,围绕服务咖啡产业发展,建机制、定标准、抓规范、强引育,从“种子”到“杯子”全面抓实咖啡全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以来,普洱市创新构建“普洱咖啡师”标准体系,编撰技能培训教材,制定评价认定标准、系列岗位标准、星级咖啡师、“普洱咖啡师”特色门店认定标准和普洱市咖啡体验式教学(研学)实施细则。这些标准得到了人社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充分肯定。

  联合市检验检测院、漫崖咖啡师职业培训学校,普洱市开发了咖啡鲜果初加工、生咖啡感官分析、咖啡制作、咖啡产品营销4个专项能力考核规范,被省人社厅纳入2024年度首批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技能促增收试点培评职业(工种)目录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目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咖啡加工工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纳入新职业,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开发单位之一,参与开发咖啡加工工新职业国家职业标准。

  普洱市大力实施“普洱咖啡师”培育工程,出台《构建普洱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1条措施》《加快培育“普洱咖啡师”职业技能人才品牌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整合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开展全链条精准技能培训。

  

  仅2024年,普洱全市就有1.2万余人次通过国家咖啡师职业技能等级认证,1.27万人取得各类咖啡专项能力证书。立足“政、校、研、企”共建机制,普洱市创新构建“普洱咖啡师”人才培养体系,按照3+1+1+N人才培养体系,建设3个“普洱咖啡师”人才培训基地,1个“普洱咖啡师”人才服务中心,1个“普洱咖啡师”产业人才创业创新大学,N个见习实习驿站,形成全域覆盖、资源贯通、高低搭配的体系化人才培养体制。

  “我们开设了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培养50多名毕业生扎根普洱。”云南农业大学陈世伟老师介绍。学院还建有咖啡烘焙、杯测实验室,与23家咖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就业创业,延伸咖啡产业链条

  以“创业之城”建设为引领,普洱市充分发挥咖啡粘合性强的特质,不断延伸拓展普洱咖啡师品牌就业链、创业链和产业链,打造了一批以咖啡业态为主的创业小镇、村落、社区、街区。

  

  在大院1955创业社区——曾经的思茅老地委、行署大院,如今已成为创业热土。红砖老建筑被赋予新调性,汇集咖啡、书吧、甜品、特色餐饮、文创产品等业态,10余个咖啡创业团队在此孵化。

  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加码。《普洱咖啡门店创业17条扶持政策》推出后,许多咖啡师实现了创业梦想。绝版木刻、佤族织锦等非遗元素被巧妙融入咖啡空间,打造出一批具有普洱特色的咖啡文创门店。

  更值得关注的是,“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创业25.5万余人。通过构建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已有约4000名咖啡师走向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我们输出的不仅是咖啡师,更是普洱的风味和文化。”普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普洱市还整合咖啡上下游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咖啡名店、庄园观光精品路线,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普洱咖啡师”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随着当地咖啡师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当地正以咖啡为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从庄园到城市、从标准到品牌、从培育到输出,普洱正在用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组合拳”,打造中国咖啡人才新高地。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邓莎莎

  责任校对 罗宗伟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