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照见未来
云南日报  5小时前

  

  嘉宾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参观“世界遗产图片展”。本报记者 陈飞 胡妤雅 摄

  秋日澄江,山水如画,生命起源的古老记忆与人类文明的现代思考在此交汇。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举行的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上,中外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媒体人、遗产守护者齐聚一堂,展开关于世界遗产“活在当下、闪耀未来”的深刻对话。

  论坛开幕前,与会嘉宾漫步于博物馆内,凝视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的痕迹。这些封存于岩石中的生物化石,不仅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实证,更成为论坛主题的隐喻——遗产并非静止的过去,而是动态的、可被激活的未来资源。

  论坛上,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执行主任戈戈貌分享了蒲甘佛塔群与骠国古城的保护经验。他强调遗产保护必须融入国家发展框架:“缺乏遗产保护的发展绝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他还特别提到为社区赋权的重要性:“当地居民是传统的守护者,支持他们的生计并赋予主体权,才能更有效地保护遗产。”

  印度新德里智库和研究中心主席罗宾德·萨奇德夫提出具有哲学思维的“遗产基因组计划”。他将当前的时代比喻为“新穆科时代”——一个正在构建的新世界矩阵、一个正在改写全球化的操作代码的时代,认为全球南方国家应主动以类似编程的方式规划未来:“遗产保护不是怀旧和存档古迹,而是将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哲学和制度等文明基因嵌入21世纪的发展逻辑,让古老智慧成为应对现代挑战的力量。”

  大埃及博物馆研究员阿拉·凯里从教育视角分享了让遗产“活起来”的实践。她所在的儿童博物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互动体验、故事讲述和创意工作坊,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理解文明。“孩子才是真正的珍宝。”她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青少年研学方面很有代表性,她将与云南同行进一步交流经验、互相促进,为遗产保护注入持久活力。

  作为论坛东道主,云南省在本土实践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到红河哈尼梯田与意大利葡萄园缔结友好关系,再到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基地建立,云南正以遗产为媒介,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发起的“世界遗产游计划”已被纳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论坛期间,该计划正式启动2025—2026年度行动,包括上线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建设融媒体专题网站、开展中非人文对话等。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云南遗产走向世界,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传播模式。

  颁布实施《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开展各类研学、巡展、宣传活动,围绕澄江化石地、哀牢山、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资源深化文体旅融合……论坛上,玉溪市政府负责人介绍了该市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实践,发言中透露出自信:“坚持保护为先、研究为要、发展为本”“遗产不是负担,而是发展的新动能”。

  在沙龙对话环节,来自青城山都江堰、西夏陵、澄江化石地等遗产地的保护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形成共识:遗产保护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技术与人文等多重关系;既要重视科学手段,又要突出社区参与;既要立足本土特色,又要加强国际协作。

  论坛结束,走出博物馆,澄江的化石依然静默如初,但每个人心中都已燃起新的火花。“遗产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的种子。遗产保护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启迪未来。”大家相信,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文明的火种必将薪火相传,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行之路。本报记者 朱海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