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分享会现场。
9月6日,2025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系列活动之“我是守护者”中国—南亚记者分享会如约举行。云南媒体人与来自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媒体同仁展开了一场关于理解、对话与守护的深度交流。这场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热烈而温馨。
为何以“守护者”为名
分享会为何以“守护者”为名?答案藏在一段段并肩同行的合作过往里。
自2014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孟加拉国《独立报》携手以来,合作不断拓展,信任不断延伸:从与印度《先锋报》交换新闻视角,到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和尼泊尔《贾纳阿斯塔民族周刊》共探民生故事,再到与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斯里兰卡八度工作室联合打造视频内容、深耕新媒体领域,多年来,各方在新闻、影像、传播的赛道上不断拉紧合作纽带。
如今,全球南方合作的浪潮更加汹涌,这个“守护”的故事也有了更动人的注脚。今年,云南国传中心与尼泊尔《贾纳阿斯塔民族周刊》合拍的“我是守护者”微纪录片,因记录中尼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赤诚故事,入选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进行展播。而近期双方联合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媒体打造的《暖自南方·青春之歌》系列微纪录片,展现中国与南亚青年的鲜活成长,成为本届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的亮眼成果。这些影像,正是“守护者”初心最生动的见证。
我们该共同守护什么
分享会现场,随着纪录片的播放,“我们该共同守护什么”这个问题一次次叩响人们的心弦,各国媒体人用亲身感受,给出了“各美其美、共通共享”的答案。
纪录片《暖自南方·青春之歌》里,印度留学生在四川泸州的中医馆里辨认药材、跟着老师研习针灸的画面,引来印度新闻协会主席查亚康塔·纳亚克的共鸣。“我自己就是中医爱好者。”他的话语里带着认同,“云南和印度从来都是近邻,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这是我们深度合作的根。”作为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媒体行业组织负责人,他深知媒体的责任:“媒体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明的桥梁、情感的纽带。”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他的语气坚定:“各国媒体应该攥紧拳头,一起探索内容与技术的新可能,让我们在南亚、东南亚的声音更加响亮。”
孟加拉国媒体人的感动,来自一则关于生命守护的故事。云南国传中心与孟加拉国独立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里,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小组为拯救5万只野生动物奔走的身影,让《商业标准报》主编伊纳姆·艾哈迈德红了眼眶。“以前孟加拉国媒体报道国外的事,常常只能拿到‘单方面的信息’。”他激动地说,“但今天我明白,跨文化理解太重要了——叙事一眨眼就能越过国界。我们新闻人必须守住真理、公正与责任的底线。”
纪录片《暖自南方·青春之歌》中,《尼泊尔女性公益组织:彼此托举 向阳而生》纪录片播放时,尼泊尔帕洛旺新闻网负责人什里达尔·尼奥帕内陷入了沉思。“亚洲各国的经验不一样,政治社会现实也不同,但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他说,不仅是数字素养、AI工具的应用,更关键的是“守住新闻伦理”。看到镜头里弱势女性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人生方向,他感慨地说:“年轻记者总想着创新、独立叙事,才有了‘慢新闻’这样重深度、重语境的新趋势。而尼中两国还有太多合作的可能等着我们去挖掘。”
“新闻人是行业诚信的守护者,要为无声者发声。”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外交及全球事务副主任穆达萨尔·伊克巴尔的话,道出了媒体人的初心。在他眼中,媒体是文化遗产的“容器”,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作为文明遗产的守护者,巴中媒体要一起保护文化多样性,让文明互鉴,更要守住巴中友谊,让这份情谊一直传递下去。”
斯里兰卡的“守护”,藏在与大海共生的智慧里。《暖自南方·青春之歌》里那句“海中有鱼,就如家中有财”的斯里兰卡谚语,让凯拉尼亚大学媒体系主任马诺杰·吉纳达萨倍感亲切。“我们一直在尝试把国际内容放到不同平台上,尤其是用社交媒体让社区的声音被听见。”他举例说,舞蹈、音乐这些文化元素在斯里兰卡的学生和学校里特别受欢迎,这正是他们守护本土文化、连接世界的一种方式。
分享会接近尾声,云南国传中心南亚业务负责人的一段回忆,让现场的氛围愈发温馨。“2015年去印度、巴基斯坦采访时,当地朋友像家人一样热情接待我们。这些年,我们一点点把各国伙伴拉进‘朋友圈’。我们都是中国与南亚媒体的‘守护者’,以笔为媒介、镜头为桥梁,让民心相通的纽带越来越紧。这就是中国与南亚友谊能走得稳、走得远的关键,也是给区域合作注入的人文力量。”
分享会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屏幕外,“守护者”的使命仍在延续。这场跨越国界的对话,不仅留下了感动,更种下了许多理解与合作的种子,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花。本报记者 王欢 王靖中 祖红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