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校园里的
老师们仿佛拥有“超能力”
语文、数学、思想品德
他们“一肩挑”
理发、缝补、粉刷、照顾孩子
他们样样在行
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仿佛永远没有能难倒他们的事
今天是教师节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跨界达人”
聆听他们用爱和坚持写下的故事
↓↓↓
只身到曾被称为“禁区”的“麻风村”教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落松地小学农加贵老师,一教就是39年。
在这所规模不大的乡村学校里,农加贵既是老师,也是保姆,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还要负责学生的早餐、午餐……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
起先,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只能在这里读到三年级,但是之后去哪里继续求学成了问题。于是,农加贵下定决心,要把孩子们教到毕业。
“循环复式教学法”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分身术”——先教高年级的学生怎么预习,然后去低年级把新课上完、让他们自己写作业;再到高年级上新课,上完了,布置好作业,就到低年级检查作业……
2020年,落松地小学又迎来了一名新教师朱丽丹,农加贵身上的担子总算轻了些,学校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他始终坚定地表示,只要学校、村民需要,自己会一直坚持教下去。
“小书包里装天真的梦,课本里远方在心中……”
在倪华老师的视频里,孩子们唱着对大山外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2018年,刚毕业的他来到乡村小学,在给同学拍照留念时,发现孩子们在镜头前总显得胆怯。“得让孩子们树立自信!”于是,倪华开始带孩子们一起玩音乐,拍视频。
图源:新华社
倪华的短视频账号记录下了师生的成长痕迹。没有录音棚就在宿舍唱,设备不全就用手机收音、吉他伴唱。他编导了“小记者系列”“倪老师和小朋友们系列”等短视频,让孩子们在镜头前分享校园趣事、展现真实自己。
后来,他尝试把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写进歌里,在不同的小学任教期间,创作了《小书包》《小星星萤火虫》《向上少年》等歌曲,还带领学生们为歌曲拍摄MV。
一个个视频中,孩子眼中的闪躲被自信的光芒取代。一片广阔的梦想天地,也在他们眼前铺展开来。
“老师,我要剪齐刘海!”“我要短碎发!”……
每到星期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景福镇竹箐村完小教学楼的走廊上,总能看到学生们排着队等着美术教师杨光泽老师给他们理发。
图源:景东县融媒体中心
竹箐村完小地处偏僻的农村,离镇街子较远,附近没有理发店,孩子们的头发很长了,都没人帮忙理。
细心的杨光泽老师从网上购买了电动理发器,网上搜集视频学习理发,一开始,给一个小朋友理发要1个小时左右,经过几年的实操,杨光泽的理发手艺越来越熟练,15分钟就能剪出一个发型。
剪刀起落之间,是老师无声却细致的爱。
“降温了,都加件衣服!”清晨,刚下过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顶山中心完小在浓雾里若隐若现,李荣亮老师已候在学生宿舍门口。
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李荣亮总是把孩子们放在心上。有的课文已经教了几十遍,但李荣亮仍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书本和教案总是记得满满当当。对孩子们的生活情况,他也时刻关心。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担任校长期间,李荣亮和老师们当起了“粉刷匠”,一起粉刷墙壁、硬化路面、绘制壁画、栽种树苗……在大家的努力下,学校渐渐换了新模样,两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宽敞明亮,学生食堂干净整洁,不仅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还有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颗“爱”心,是支撑他在教育路上始终坚守的力量。
班上的一个小男孩突然肚子疼得厉害,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麻栗堡小学的杨顺婷老师见状,立马俯下身,熟练运用按摩技巧帮忙按压穴位。不一会儿,孩子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疼痛得到了缓解。
原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的健康,杨顺婷悄悄自学了穴位按摩、刮痧等技能。
杨顺婷对学生的关爱,就藏在这些“小本领”里,这位来自昆明的年轻教师,已经在边疆小学的岗位上坚守了5年。在日常相处中,她是大家打心底信赖的好朋友。孩子们知道,上课时听不懂,杨老师会耐心解答,衣服破了,杨老师会帮缝。
图源:“麻栗坡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
在杨顺婷看来,这里的孩子就像山间的小花,虽环境艰苦,但依然顽强生长。她相信,只要用心去浇灌,每朵小花都能绽放自己的绚烂光彩。
“不会理发的裁缝不是好老师”
一句轻松的玩笑
背后却是乡村教师
沉甸甸的付出与不易
他们并非生来全能
“十八般武艺”的背后
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坚韧
是没有资源就把自己活成资源的担当
他们或许不是超人
却默默为孩子们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
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
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统筹:浦美玲
策划:曹璐 吴珺
编辑:沐贞 陈皓
设计:李亭亭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