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各有各的韵味,唯独秋的韵味,雅致、斑斓,又带着几分醉人的清寂。秋日不是单调的萧瑟,而是藏着层林尽染的浓烈,裹着桂子飘香的清甜,连风里都带着秋高气爽的疏朗,让人忍不住想俯身细品这份独有的诗意。
此时,既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的阔远景致,也有 “一杯浊酒枕凉秋,几许相思几许愁” 的细腻风情,更有 “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疏朗豪迈。翻开书页,油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桂子香,竟让书卷的气息也沾了秋的醇厚,勾得人忍不住想往文字深处探,看看纸页间还藏着多少秋意。开卷有益,这般宜读的秋日,怎舍得辜负?
人间朝暮,叶落清秋。当第一枚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窗沿,夏的炽热便缓缓褪去,秋的宁静便悠然登场。院中的菊花渐渐绽开,虽未到金桂飘香的鼎盛时期,却已有一抹香气漫进屋子,为读书添了几分独特的情致。窗外是秋风扫叶的轻响、虫鸣渐弱的呢喃,屋内是指尖翻页的沙沙声、心随文字起伏的沉静,外界的一叶知秋与屋内的安然阅读相映,反倒衬得这份时光格外安稳,让人不自觉沉醉在书与秋交织的世界里,既入了脑,也入了心。
秋日早晨读书,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不必赶早,等阳光透过薄雾,斜斜地洒在书桌一角,再寻一处僻静所在。或是临窗的雅室一隅,或是铺着软毯的沙发一角,泡一杯热气袅袅的清茶,茶烟与阳光缠绕,手捧一卷纸书,指尖触到微凉的纸页,便像打开了一道辨古识今的时空通道。读几句诗词,仿佛能看见古人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秋日劳作;翻几页散文,又似跟着作者漫步在丹枫迎秋的林间,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满鼻都是草木的清芬。
秋日午后读书,是与时光温柔对谈的闲适。此时阳光不燥,风也温柔,若嫌屋内闷,搬一把藤椅坐在庭院里也极好。头顶是疏朗的枝叶,偶尔有金黄的叶子落在书页上,成了天然的书签。读累了便合上书,看远处的云慢慢飘,听邻居家的猫在墙头上打盹儿,连时光都慢了下来。再低头时,书中写的秋日稻田、晒谷场的热闹,竟与记忆里五谷丰登的乡村秋景重合,连文字都有了温度。
秋日夜晚读书,是裹着暖意的沉静。窗外月色清凉,屋内一盏暖灯亮起,把身影投在墙上,与书影相映。不必读厚重的典籍,选一本短篇集或是随笔就好,配一杯温热的牛奶,指尖划过纸页,连呼吸都变得轻缓。读到书中描写的秋夜虫鸣、月下桂香,抬眼就能看见窗外的月色,竟分不清是书中的秋走进了现实,还是现实的秋融进了书中。偶尔有风敲窗棂,像在提醒:这般秋月春风里的读书时光,本就是难得的馈赠。
卷中犹藏秋几分?或许是书页间跃动的秋日诗句,藏着古人对秋的共情;又或许是文字里流淌的秋日故事,装着不同岁月里的人间烟火;也或许是我们在秋光里读书时,心与纸页碰撞出的温柔共鸣。秋的清寂让我们沉下心来,书的深邃让我们看见更辽阔的秋,二者相融,便成了独属于秋日的精神栖居。这份读书之乐,早已不止于 “读”,而是借由文字与秋光,与过往对话,与自我和解,让每一寸时光都变得厚重而珍贵。
现在,不妨打开一本书,风吹哪页读哪页,自在而随性,悠然而自得!让秋风作伴,让墨香绕怀,在字里行间寻秋,也在阅读中寻得一份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这便是秋日读书,最动人的意义了吧?
作
者
简
介
徐静,西安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家乡》杂志签约作家。
钟情于文学与山川,偏爱背着行囊丈量天地,用镜头捕捉晨昏的私语,以笔触记录岁月的褶皱。深信每一页写满心事的稿纸,都藏着破土而出的春天。
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农民日报》《中国水运报》《陕西日报》《江西日报》《中国工人》等报刊杂志。
投稿邮箱:
3822183642@qq.com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丁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