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荣誉的获得,于团队而言是意料之外的肯定,也是经过各方支持、团队协力后情理之中的收获。”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传来捷报——来自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的王国祯博士后团队,凭借《基于功能化生物吸附剂的多源低浓度含铑溶液铑高效吸附回收研究》项目,斩获揭榜领题赛新材料与石油化工赛道银奖,并现场与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让这项“变废为宝”的绿色回收技术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

“近些年铑的价格是黄金的数倍,每克高达几千元,堪称‘金属界的奢侈品’。”王国祯的一句话,道出了铑这一贵金属的珍贵价值。作为铂族金属的核心成员,铑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的“刚需材料”。

但我国铑资源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全球90%的铂族金属储量集中在南非,我国仅占0.13%,却是世界最大的铂族金属消费国。更棘手的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低浓度含铑废液,因铑离子浓度低至“毫克级”,传统技术难以高效回收,大量宝贵资源只能随废液流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2025年5月,作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的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通过大赛平台张榜了这道难题,正在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深耕该领域的王国祯团队迅速揭榜领题,立即展开针对性技术攻坚。
“每毫克都不能浪费!”王国祯团队的研发初衷,就瞄准这一行业痛点。经过数月研发,团队完成技术突破,精准契合企业三大核心需求:特异性捕获铑离子、极端环境结构稳定、适配工业化生产。

生物吸附铂族金属离子机制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技术就像给吸附剂装了针对铑离子的‘精准抓手’,再隐蔽也能被捉住。”团队负责人王国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针对传统吸附材料“抓不牢、选不准、成本高”的痛点,团队另辟蹊径,在项目成员中南大学谢建平教授团队的长期研发积累基础上,研发出适用于铑离子的功能化生物吸附技术。“技术核心创新在于通过化学方法对天然生物质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相当于给生物质材料装上‘铑离子专属捕捉钩’,能在复杂的废液中精准‘锁定’并‘捕获’微量铑离子,让原本可能被排放的‘废水’变成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宝库’。”

谈及未来,王国祯表示,团队将继续优化吸附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效率,让技术更适配工业化生产需求,为整个铂族金属循环利用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解决方案,用科技创新让每一滴废液都“物尽其用”,让稀缺的金属资源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云南网记者 张梅焕 杨萍 王小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