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百万人苦等移植,供需比达1:30,移植犹如‘生命彩票’。”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来自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小型猪基因编辑与异种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团队,凭借《异想天开——临床级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的创制技术》项目荣获铜奖,将异种移植从“异想”推向了“天开”的现实可能。

异种移植,即利用动物健康器官替代人体衰竭器官,被视为缓解器官短缺的重要方向。“我们选择猪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器官在结构、生理上与人类高度相似,且具备规模化繁育的优势。”团队核心成员、参赛选手李加宇博士后研究员一语道出项目的关键思路。然而,让猪成为合格的“器官供体”并非易事——免疫排斥、凝血功能不匹配及生物安全风险,是横亘在科研道路上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为攻克这些障碍,团队展开了人源化基因改造:敲除猪体内引发排斥反应的关键基因,同时植入人源保护基因,最终获得适用于移植的人源化工程猪,实现跨物种“无缝连接”。李加宇指出:“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是创制这类供体猪的两大核心技术。”项目围绕这两项“底盘技术”展开系统创新,构建了从供体猪研发到异种移植应用研究的完整技术链条。
生物安全是异种移植迈向临床的基石。团队不仅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完全失活克隆猪——该成果被国际病毒学界评价为“异种移植走向临床的关键突破”,还建立了覆盖从克隆到成猪培育全过程的病原监测体系,精准防控多种关键病原,确保供体猪的健康与安全。

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团队成功研发出多基因编辑供体猪,系统性解决了免疫排斥与生物安全问题。其中,13基因编辑猪被《科学》杂志评价为“全球最优候选供体猪”。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与医疗机构合作,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猪到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异种肝移植。术后170余天监测显示,患者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肝脏功能良好。这一案例不仅为晚期肝病患者带来生机,也为异种肝移植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目前,团队已支持全国多家医院及药企完成超过100例移植研究。
“通过持续技术迭代,我们构建了从供体猪创制、培育、生物安全控制到移植研究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加宇表示,团队的目标是推动该技术尽快走向临床应用,帮助更多在等待中挣扎的患者。

此次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不仅是对团队科技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以科技守护生命”初心的激励。未来,随着这项“异想天开”的技术不断成熟,将有更多患者不再因等不到器官而绝望,生命的希望也将因此多一份坚实的依靠。
云南网记者 张梅焕 杨萍 王小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