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才正在对瓦猫塑形。

拉坯

加盖自己的印章。

为瓦猫安上牙齿造型。
在昆明市盘龙区龙头街小窑村一座陶艺传习馆内,张才指导着前来学习制作瓦猫的游客。揉泥、拉坯、塑形,一只形态威猛的瓦猫渐次成型——这件以陶土烧制的器物,曾是屋脊上的“镇脊虎”,如今成为工艺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2023年,瓦猫被列入云南省非遗保护名录。瓦猫以陶土烧制,昂首翘尾,寓意镇宅辟邪。小窑村的瓦猫尤为独特,其他地区多为4齿,这里却以8齿造型彰显凶猛霸气。“过去瓦猫是屋顶的‘守护神’,现在更多人把它当作手工艺品收藏。”张才说,希望能通过创新,让瓦猫从屋脊走向生活。
张才出身瓦猫制作世家,从曾祖父到父亲,手艺已传四代。他从小耳濡目染,16岁便独立制陶,坚守40余年。“以前做瓦猫谋生,现在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张才不仅复原传统,更大胆创新:开发出双头瓦猫、瓦猫茶壶等40余种新造型,尺寸从7厘米的迷你摆件到160厘米巨型作品不等。他的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让瓦猫从民俗符号升华为艺术珍品。
张才不仅创作,更致力于教学。他受聘为昆明学院外聘专家、3所中小学导师,在盘龙区陶艺瓦猫传习馆培养新生力量。40多年来,他教授学生超5000人,其中不乏年轻匠人。“孩子们一开始觉得瓦猫‘吓人’,但动手制作后,就被它的文化魅力吸引。”张才说。通过校园工作坊,他将瓦猫制作融入劳动教育,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
从镇宅神兽到文化摆件,从家族手艺到公众课堂,这条保护之路诠释了传承的真谛——让非遗在时代变迁中,既保留根脉,又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