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邱德崇:返乡创业养乌鸡 联农带农促振兴
新华网云南频道  4小时前

  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新田村的养殖基地里,一群群乌骨鸡正在林间自由觅食。两年前,这里还只是空荡的散养地,如今发展成年出栏8万只乌骨鸡的生态养殖基地,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47岁的返乡农民邱德崇。

  一碗鸡汤觅见商机

  2023年初,在外打拼多年的邱德崇返乡探亲,品尝到鲜美的乌骨鸡汤,让他嗅到了商机,他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养乌骨鸡,但最多不过几十只,很少对外销售。

  

  生态养殖基地全景(资料图)。王世万 摄

  很快,邱德崇了解到乌骨鸡在昆明、成都等地市场十分抢手,一只散养乌骨鸡能卖100元左右,若规模化养殖,既能让家乡好货走出大山,还能带动邻里增收。算清这笔经济账后,邱德崇决定留在家乡创业,开启乌骨鸡养殖之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标准化养殖”

  创业之初,邱德崇对乌骨鸡养殖技术一窍不通,只能从最基础的几百只鸡苗起步,每天围着鸡舍观察雏鸡进食、温度适应等情况,遇到鸡苗生病、存活率低等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

  在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和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卷烟厂(以下简称“昭通卷烟厂”)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带动下,邱德崇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结合自家鸡舍的实际情况反复试验,向驻村工作队技术人员请教。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他摸清了乌骨鸡的生长规律,逐步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

  

  基地乌骨鸡群自由觅食(资料图)。王世万 摄

  据邱德崇介绍,养殖基地目前采用“林下散养+自配送谷物补饲”的养殖模式,白天乌骨鸡在山林间自由活动,觅食天然饵料;傍晚通过投喂玉米、谷物等补充营养,同时引导鸡群归舍,既保障鸡肉品质,也降低养殖成本。经过两年发展,他的养殖基地年出栏量稳定在8万只,现存栏近9000只,还同步培育脱温鸡苗2万只。

  联农带农促发展 抱团取暖闯市场

  养殖规模发展起来后,邱德崇牵头成立合作社,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建立“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机制,吸引农户加入。

  

  农户喂食乌骨鸡(资料图)。王世万 摄

  据新田村村民张亮回忆,他就是在邱德崇的带动下踏上养鸡之路的,最初他只是来基地打工,后来在邱德崇的指导下学会了养殖技术,邱德崇还帮他解决起步难题,直接提供鸡苗和饲料,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张亮已实现独立经营,销售渠道也不用愁,靠养鸡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为让“盐津乌骨鸡”品牌走出去,昭通卷烟厂帮助邱德崇构建销售网络,线下,邱德崇的乌骨鸡入驻盐津县城3家农贸市场和2家商超,与3家连锁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协议;线上,邱德崇与盐津僰鳯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已入驻多个电商平台。

  邱德崇的创业故事,正是盐津县乌骨鸡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2025年8月31日,盐津全县乌骨鸡存栏125.9万羽,出栏149.1万羽。“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让‘盐津乌骨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从外出务工的农民,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带头人,邱德崇用坚持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联农带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完)(邓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