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 记者李红鸾 2025年11月3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阳光静静地铺在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26岁的吴漾(化名)躺在这里,鲜红的血液在仪器中循环,分离出生命的种子。她是云南省第5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个一岁多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律师。然而,在这些身份之下,是一段几乎被苦难浸透,却又被她亲手镀上光芒的青春。

她的世界,曾经一次次崩塌
吴漾的成长史,像一部残酷的寓言。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长大,她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复杂。命运的巨锤第一次狠狠砸下,是在她15岁那年——母亲因一场意外不幸离世,她头顶最温暖的一片天,塌了。
苦难并未就此止步。三年后,她年仅17岁的亲弟弟,在异乡因故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个噩耗,几乎击穿了吴漾最后的心理防线。当时刚上大一的她,只身前往陌生的他乡,面对的是冰冷的现实和无力承担的火化费用。她求助无门,四处向亲戚借钱,才勉强凑出一部分。
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刻,微光出现了。在殡仪馆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默默为她补足了欠款;她的老师、同学们也默默向她伸出援手,尽其所能的为她提供帮助。这些来自陌生人和师友的温暖,成了她在冰窖中唯一的火种。她料理完弟弟的后事,擦干眼泪,回到学校继续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了司法考试,最终成为了一名捍卫人权的法律工作者。她经历过世间最刺骨的寒冷,也因此,对任何一点善意都倍加珍惜。

记住温暖的人,最终活成了太阳
那些几乎将她吞噬的苦难,没有让她变得冷漠、怨恨,反而淬炼出她如蒲草般的坚韧与钻石般纯净的心。她记住了那些在她濒临绝望时拉过她一把的人,并将这份恩情,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我永远记得,在我最难的时候,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吴漾轻声说,眼神里有种穿越风雨后的澄澈与坚定,“他们让我相信,再黑暗的夜,也会有星星。现在,我想成为别人的星星。”
从2019年第一次献血开始,她便持续用这种方式默默回馈社会。43次献血,8700毫升热血,是她用行动写下的最朴素的誓言。当昭通市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在捐献过程中,她出现了短暂的身体不适,但她把这些都视为兑现生命承诺的微小代价。她甚至亲手为远方的患儿母亲写了一封信,鼓励对方“好好加油,好好恢复”。因为她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所以她更懂得如何用一颗同理心,去宽慰另一个可能正在经历绝望的母亲。

用可再生的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从失去母亲、弟弟的女孩,到自力更生的法学生,再到如今救人于危难的律师和母亲,吴漾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蜕茧。她没有沉沦于命运的不公,而是将过往的伤疤,化为了守护他人的铠甲。
她的故事,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最真实的写照。她曾被冷漠对待,也曾被微光照亮。最终,她没有停留在感激那束光,而是选择让自己成为光源,去点亮更多在黑暗中跋涉的生命。

吴漾,这个名字,是她一生的期望——山河无恙,人间安康。她深知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正因如此,她愿以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去守护每一个陌生的生命,去垒起一座名为“安康”的堤岸。她捐献的,不仅是造血干细胞,更是一份历经风雨后依然不灭的善意:自己曾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自己曾失去过,所以更愿竭尽全力,让这人间少一场别离,多一份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