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鸢飞处,匠心正当时。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在即,潍坊这座“世界风筝都”再次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工作坊内,潍坊风筝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训正俯身轻抚一只未完工的龙头风筝。“这是给今年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见面礼’。”王永训笑着说道。这位风筝匠人,正带着他精心准备的作品,迎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到来。
竹刀下的乡愁,潍坊风筝会让非遗走出国际范
“小时候一到春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攥着风筝线在麦田里跑。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笑声在麦田里久久回荡。”王永训摩挲着手中的竹刀,眼中满是温柔地说道。基于从小对风筝的喜爱,1989年,王永训走进杨家埠风筝厂当学徒,竹篾刮青、扎制骨架、材料裱糊、彩绘点睛……传统风筝几十道工序,他一遍遍打磨。“那时候,师父常说‘风筝飞得高不高,主要看骨架扎制的合理不合理’,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王永训说道。
1999年,王永训带着亲手扎制的风筝首次亮相潍坊国际风筝会。此后的二十多年,王永训连续参加各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他扎制的风筝也漂洋过海,飞到了世界各地。
动态风筝灵动升级,传统骨架装上“机械芯”
在王永训的工坊内,一只“哪吒闹海”造型的风筝骨架已初现雏形。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对王永训来说都是一场“头脑风暴”。王永训介绍,今年,他以热门影视IP“哪吒”为灵感,设计了一款“哪吒闹海”造型的动态风筝。
这只宽6米、高6米的硬翅风筝不仅采用了传统的风筝轧制技艺,更创新性地赋予风筝动态效果,使整个风筝“活”了起来。红缨枪凛冽生辉,风火轮流光溢彩,最精妙处在于哪吒的四肢与四条缠身蛟龙皆可随风舞动。王永训笑着揭开奥秘,风车带动齿轮,齿轮驱动曲轴,导杆将机械能传递至每个关节,让静态的硬翅风筝化作“空中动漫”。
在大型风筝多为软体的当下,制作拥有如此大型骨架的传统风筝,本身就是一项挑战。相较于软体风筝,这种大型传统硬翅风筝在材料选择、骨架搭建、外形塑造等方面本就有着更高要求,尤其在加入动态设计后,难度更是大幅提升。王永训说:“传统风筝做大本身就不容易,加上动态结构更是难上加难。团队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让风筝的每个动作流畅自然。”
龙头风筝变身“文旅长廊”,百米龙身串起潍坊地标
据王永训介绍,为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准备的另一件重磅作品“齐鲁天路龙头风筝”长达130米,龙身每一节均以“齐鲁天路”中的潍坊景区地标为设计元素,既展现各地文化,又暗合“文旅融合”的产业趋势。王永训说:“这条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条飞天的文化长廊,让世界看见齐鲁大地的千年文脉。”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最终效果,自春节起,团队便开始筹备,搭建骨架并反复调试,精益求精。“要让龙头昂得够气势,龙尾摆得够灵动,差一毫都不行。”王永训说道。
目前,风筝的主体架构已基本搭建完成,大部分关键结构已具雏形。现阶段,团队正在进行紧张的调试工作,并同步开展裱糊工序,后续还将进行绘画美化。据了解,成品完成后,只要天气状况良好、风力条件适宜,团队就会进行多次放飞测试与反复调试,以确保风筝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风筝虽是无声的语言,却能跨越山海激发文化共鸣。王永训用一根风筝线串联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将“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潍坊城市精神编织进一个个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风筝之中。融合传统扎绘技艺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哪吒闹海”动态风筝与130米长的“齐鲁天路龙头风筝”,即将在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与全球观众见面,向世界诉说动人的潍坊故事。
新黄河潍坊频道:贾秀媛 时鑫垚 汪珂帆
编辑:贾秀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