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华章丨让风筝跨越山海,杨红卫为潍坊国际风筝会再添文化亮色
新黄河  2025年04月14日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的工作室内,竹篾的清香与丝绢的墨韵交织成独特的艺术气息,墙角码放整齐的竹篾泛着温润的光泽,桌面铺展的丝绢上晕染着未干的丹青色块。“扎制风筝就像编织时光。”杨红卫边调试骨架边说道。

她以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巧妙地将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精准注入时代跃动的脉搏之中,让风筝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在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即将启幕之际,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走进这间布满岁月痕迹的工作室,见证竹篾交织间的传承与创新。

盛会搭台,纸鸢架起友谊桥

“风筝线连起的不仅是天与地,更是心与心。”在杨红卫的记忆里,潍坊的春日,永远是一幅漫天纸鸢相互交织的斑斓画卷。谈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杨红卫眼中满是热忱,“我参加过三十多届风筝会了,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积极参与。”杨红卫说道。对她而言,风筝会更像是传承技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道扎制痕迹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抹晕染色彩都是与世界的对话。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中国与古巴建交65周年。为此,杨红卫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匠心巧思化作了一只别具意义的“龙头蜈蚣”风筝。目前,这只风筝已经制作完成,并将在本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正式放飞。

在设计过程中,杨红卫反复琢磨每一处细节。“‘龙头蜈蚣’属于串式风筝,由一长串腰节组合而成,这次我们特意将腰节数量设计为65个,象征着中国与古巴建交65周年。”杨红卫告诉记者。此外,她还巧妙地将蕴含两国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其中,每一次扎制都饱含深意,让它在高空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匠心坚守,宫灯映透传统彩

当现代风筝以炫目造型争夺天空时,杨红卫却执着地守护着另一片天空。“每年的风筝会上我们会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风筝,但相对来说,传统风筝的比重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就想着把我们的传统风筝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筝展示出来。”杨红卫说道。

今年,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精心制作了一只立体宫灯风筝,她将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童子图案融入宫灯风筝的设计里。风筝上,红色与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福字与金鱼图案相得益彰,生动地诠释着吉祥美好的愿望,让传统色彩于蓝天白云间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杨红卫满怀期许地说:“传统风筝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文化记忆,我期待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也希望更多人能给予传统风筝更多关注。”

竹骨为脉,非遗传承写新韵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杨红卫自幼便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她开始跟着爷爷系统地学习风筝扎制技艺。历经无数次实践与探索,她在漫漫岁月里博采众长,逐渐雕琢出独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扎、糊、绘、放”的基本步骤在她手中周而复始,已然重复了数十载光阴,倾注着她对风筝技艺的满腔热忱与执着坚守。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走下去,身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深感自己肩负着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拿‘非遗进校园’活动来说,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事情。我觉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传承非遗的种子。”杨红卫告诉记者。

从300米巨型风筝扶摇直上的气势,到2厘米微型风筝在掌心起舞的灵动,杨红卫用双手丈量着风筝的无限可能。她认为,只要竹骨间流淌的文化基因不断代,一只只承载匠心智慧的纸鸢,终将穿越千年时光,在云端写下新的诗篇。

以风筝线为弦,杨红卫用指尖的温度,让千年技艺在风筝线上绵延生长,在浩瀚长空中奏响非遗乐章,让世界看见风筝的独特风采。她用行动诠释着传承的力量,恰似那即将翱翔云端的“龙头蜈蚣”风筝,在天空中勾勒出文化交流的绚丽轨迹,让风筝所承载的非遗魅力跨越山海。

新黄河潍坊频道:李婉清 时鑫垚

编辑:李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