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潍坊,千年纸鸢乘风而起,将历史长河中的艺术智慧与现代创新交织于天际。从春秋战国的“木鸢”传信,到明清民间的斗巧争奇,潍坊风筝以竹为骨、以绢为衣,将匠人智慧与艺术美学凝练成“会飞的非遗”。而今,这项古老技艺正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时代的碧空下翱翔出更绚丽的轨迹。
民艺民俗,文化长河中的风筝密码
潍坊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鲁国时期。文献中记载,“墨子削木为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鲁阳人墨子是传说中最早尝试制作“风筝”的人,而后鲁班削竹木为鸢,“成飞三日,三日不下”,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
到了唐代,风筝扎制从宫廷传入市井,唐诗中“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的描述,便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至宋代,风筝开始流行,文人墨客以风筝为题吟诗作画,苏轼“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之句,道尽纸鸢与百姓生活的交融。明清时期,风筝匠人们将风筝与木版年画结合,开创了“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的独特艺术形式,赋予风筝祈福纳祥的民俗意义。
传承千年的风筝文化,在潍坊孕育出独特的地域习俗。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生动描绘了清代潍县(今潍坊)的春日盛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中“纸花”即指漫天飞舞的风筝,少女们身着彩裙荡秋千的画面与空中竞舞的“蝴蝶风筝”相映成趣,将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刻画得鲜活灵动。
民俗的鲜活,在于与时代的共鸣。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千年纸鸢化身文化使者,开启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新模式。在这之后的每年四月,全球风筝爱好者齐聚潍坊,“巨龙”“蜈蚣”等传统题材的风筝与“热门游戏IP”“机器人”等创新类风筝同台竞技,既延续着千年来的古韵传承,也书写着“万物皆可飞”的现代传奇。1988年,潍坊被国际风筝联合会命名为“世界风筝都”,这座城市便以风筝之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将民俗记忆编织成连接世界的纽带。
制作技法,四艺淬炼的风筝产业
“扎、绘、糊、放”——简单四字,凝聚着潍坊风筝匠人数十代的心血。潍坊有悠久的风筝制作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风筝艺人传承技艺并不断改进创新。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潍坊风筝文化的兴盛与当地深厚的手工业传统紧密相连。明清时期的潍县素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美誉,成熟的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的风筝交易市场。位于今潍坊的杨家埠,在当时便是重要的风筝产地。
历经岁月洗礼,潍坊风筝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起步时的几家企业,发展到如今的600余家,潍坊已构建起覆盖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产值从几十万元攀升至20余亿元。如今,潍坊风筝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占有率超8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85%,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
融合创新,传统技艺的当代叙事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潍坊风筝的传承发展之路,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迸发火花。
科技加持让潍坊风筝“活”起来。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基础上,潍坊风筝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风筝设计与技术应用的革新。风筝匠人巧妙运用声光电技术和机械原理,使作品在空中灵动变幻,成为“会说话”的工艺品;碳纤维骨架让百米“龙头”风筝御风而起;LED灯带点缀的夜光风筝,将夜空化作流动画廊;以“中国空间站”为主题的巨型风筝动态模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对接过程,展现宇宙级的浪漫。
跨界融合,文化IP激活年轻市场。潍坊风筝与《王者荣耀》手游联名款皮肤将游戏角色融入风筝设计,吸引Z世代;电影《封神》中巨型“玄鸟”风筝的亮相,通过影视媒介将潍坊技艺推向国际舞台,潍坊风筝产业生态的革新,无疑为风筝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当“中国大熊猫”风筝翱翔国外天空,当神舟飞船搭载潍坊木鸢遨游星河,当《王者荣耀》游戏角色披上沙燕披风……这些跨越时空的画面,共同勾勒出潍坊风筝蓬勃发展的文明轨迹。潍坊风筝,也永远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寻找下一个千年的起点。
新黄河潍坊频道:贾秀媛
编辑:贾秀媛